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生活文娛教育圖片評論

【歷史迴響】父輩的旗幟 永遠的長征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16年10月21日 09:4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今年是長征勝利80週年,恰好也是中國航天創業60週年。在國防航天等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中,長征精神是一面旗幟,指引我們從歷史走向未來。

如今,我們在空間上的征途,向浩瀚宇宙挺進;在時間上的征途,向民族復興邁步。長征勝利80年,中國人新的長征路仍然在繼續。從今天起,我們推出系列報道“歷史迴響”,今天播出第一集“父輩的旗幟 永遠的長征”。

”10、9、8……1 發射” 10月17日7時30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長征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搭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作為我國組織實施的第6次載人航天飛行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見證著中國航天史上一次又一次奇跡。

就在距離發射場2公里處的東風烈士陵園裏,同730多位為航天事業獻出生命的烈士一起靜靜長眠於此的,還有一位開國元帥聶榮臻。他是我國國防科技工作的開拓者,也是我國“兩彈一星”事業的總指揮。這樣一位開國元勳在臨終前囑託子女,把自己一半骨灰埋葬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和他生前一起為國防航天事業艱苦奮鬥的戰友們永遠在一起。

半個多世紀前,酒泉還是一片不毛之地,荒無人煙。1958年,中央決策,在這裡組建中國第一個導彈試驗靶場,這一年,十萬建設大軍,開進了這片茫茫無際的戈壁灘。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建設初期老兵 王喜樂(83歲):這個戈壁灘嘛,哪有路啊。啥路也沒有,那就是從接上軌以後,一節一節地鋪,就是鋪到哪兒,火車就走到哪兒,一點一點往裏走。

聶榮臻元帥曾説過,“碰到了困難,人們就想起長征,想想長征,就感到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1934年10月,和聶榮臻一起,28歲的羅瑞卿率紅一軍團保衛局隨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無數次身處險境,經歷過生死考驗;建國後,兩人在新中國早期國防事業建設中,又一起並肩作戰。回憶往事,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是聶榮臻、羅瑞卿這些老一輩革命家一生最難忘的經歷。

羅箭(羅瑞卿之子):我父親呢,很少去講那個戰爭慘烈的那個情況,紅軍長征路上這個最艱苦最慘烈八萬六千人,就剩下三萬多人了,等於一多半都犧牲在那兒了。死的都是自己的戰友,所以他們不願意回憶這個戰爭的場面…父親常説,我們是倖存者,真正的倖存者。

在長征最艱苦的時期,他們承受著饑餓和疲憊的極限,曆盡艱險。後來,羅箭曾不止一次問過父親,究竟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羅箭(羅瑞卿之子):我問過我父親,那你們怎麼走下來,跟著走唄。跟著走不是三個字,是強大的磁場…用我的實際行動,使共産黨的形象在群眾中間樹立了起來,我信任你,我才跟你走。

從長征到抗戰、解放戰爭,再到新中國成立,替犧牲的戰友們完成未竟的事業,也被聶榮臻、羅瑞卿等老一輩革命家視為一生的使命。

1959年,中央決定由羅瑞卿擔任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協助聶榮臻和賀龍,組織、協調國防工業建設,重點進行戰略武器的發展,也就是“兩彈一星”的研製工作。這一年,羅箭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帶著父親的囑託和希望,轉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繼續學習,是哈軍工第一屆原子能專業的畢業生。

羅箭回憶説,當時的試驗條件極其簡陋,試驗中的很多數據都是拿筆、甚至是算盤一個點一個點的計算出來的,而他至今還珍藏著當時計算用過的計算尺。

羅箭(羅瑞卿之子):我們那時候就靠這個算盤,怎麼辦呢,幾十上百人在那個操場上坐一大圈,一個人桌子上擺一個算盤,你算1+1=2告訴我2,我算2+2=4告訴我,你算4+4=8,就那麼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就是靠那麼一點兒一點兒扣(摳)出來的,算出來的,那叫艱苦奮鬥,算一天一夜不能動。

六十多年,從兩彈一星的強國夢,到載人航天的飛天夢,我國的國防航天事業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傳奇。這也是幾代中國人的接力奮鬥,這就是新的長征。

羅箭 (羅瑞卿之子):我們這個發射的這個火箭都叫長征,我們為什麼起名長征,確實是支撐我們中國革命的一個精神支柱。在我們搞這個航天事業初期的時候非常非常的艱難,一個是國家的經濟形勢不好,沒有更多的錢,都要精打細算,第二個是國外封鎖,我們都是靠自己摸索,相當困難,蒙著眼睛走路啊,那麼困難的情況下,我們憑著什麼呢,就是憑著長征精神,憑著共産黨人這種艱苦奮鬥,一直是自力更生發展起來的。我覺得他們這一代人,一個最樸素的信念就是跟著共産黨,跟著共産黨才能救中國。這個是畢生不變的,再苦再難,他們也一直走下去。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