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二維碼原來你是這樣的馬克思
馬克思是全世界無産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是共産黨的創立者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人。馬克思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在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和傳播面上超過了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切理論成果,對世界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週年,站在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聯合推出電視紀錄片《不朽的馬克思》。本片分為上下兩集,共100分鐘。 在籌備過程中,本片主創團隊在國內外大量考察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檔案、文獻資料,並赴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英國、俄羅斯等地實地拍攝,力求真實地反映馬克思成長、生活、研究理論和開展革命活動的人生歷程和思想軌跡。 重播 CCTV-13 5月4-5日 23:10檔 CCTV-9 5月5-6日 20:00檔 CCTV-10 5月5-6日 21:00檔
劍橋大學和BBC評選"千年思想家" 牛頓排第三愛因斯坦第二 他是第一 文獻紀錄片《不朽的馬克思》獲高度評價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德國西南部的千年古城特裏爾。沒有上過小學的馬克思在深受法國資産階級思想影響的父親的指導下接受了啟蒙教育。特裏爾中學民主自由的氛圍讓17歲的馬克思就立下了“為人類而工作”的宏大志向。1835年10月,馬克思開啟了他的大學時代,從波恩大學到柏林大學,從一幅刻畫著馬克思最早形象的石板畫到“博士俱樂部”中慷慨激昂的年輕人,奮發讀書,勤於思考,筆耕不輟,不滿23歲的馬克思憑藉一篇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為了追尋真理,與舊世界的反動勢力作堅決鬥爭,馬克思先後做過《萊茵報》的主筆、《德法年鑒》的主編,在此期間他不但與終身的愛人燕妮結出了愛情的果實,與一生的革命摯友恩格斯開始了偉大的事業,而且在思想上也完成了從唯心主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義向共産主義的轉變。 19世紀上半葉,風雲激蕩的歐洲大陸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馳騁的疆場。從德國到法國,從巴黎到布魯塞爾,從歐洲大陸到大洋的彼岸,馬克思為了革命事業四次被反動政府驅逐,甚至成為沒有任何國籍的“世界的公民”。
1848年革命失敗後,馬克思流亡到了倫敦。在抵達倫敦後,馬克思立即展開了對救濟各國革命流亡者的工作,和恩格斯一起創辦雜誌總結革命經驗和宣傳革命理論。在倫敦,在艱難困苦的流亡生活中,馬克思潛心研究政治經濟學理論,關心和支持各國工人運動,老朋友恩格斯在經濟上和研究上都給予了馬克思無私的幫助。經過長達數十年辛勤工作,馬克思克服了貧困、子女夭折和疾病等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寫出了政治經濟學巨著《資本論》。 馬克思一生的理論研究和革命實踐活動展現了“目標始終如一”的革命家品質,由此形成的良好家風潛移默化影響到了三個女兒,她們也都成為了堅定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妻子和大女兒的去世給晚年馬克思造成了沉重打擊。1883年3月14日,為人類解放奮鬥一生的馬克思逝世。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裏,馬克思的墓地成為了全世界革命者心中的聖地。在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繼續馬克思的未竟事業,整理和出版了他的著作,繼續領導各國工人運動。
總導演閆東坦言,《不朽的馬克思》對他來説是一部意義不同尋常的作品。但是當記者想就此對他進行採訪時,他卻一定要和記者先聊聊一部他在20年前拍攝的片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閆東:這是我的“目標始終如一” ●20年,兩部片子,一個堅持 1998年,中央電視臺和中共中央編譯局合作了紀念《共産黨宣言》發表150週年的紀錄片《共産黨宣言》。“這是我職業生涯中一個重要的拐點,是我第一次獨立擔綱重大題材文獻紀錄片的總導演。”閆東説。 對一個33歲的青年導演來説,這個題材本身就意味著沉甸甸的分量。“當時有兩個重要的選題擺在我面前,我對《共産黨宣言》‘一見鍾情’。算不上年少輕狂,就是感興趣。薄薄一本小冊子,不到兩萬字,卻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出版的版本、次數最多,傳播範圍最廣的作品之一。兩個作者,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20多歲的年輕小夥子,我想知道,這麼有才華、有激情的兩個年輕人,是怎麼寫出《共産黨宣言》的。” “當年中央編譯局撰稿組有5個人,4個現在已經退休,最年輕的馮雷,是我們今天《不朽的馬克思》的總撰稿。”時隔20年,兩家單位再度合作,老朋友欣喜聚首,閆東不得不感嘆,緣分妙不可言。 閆東説,自己很幸運,30歲剛出頭,就遇上這麼個好選題,如今被稱為“老炮兒”的他們,當時都還年輕,在創作靈感激烈碰撞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經歷著思想的洗禮和鍛造。“對我的創作、人生都産生很大影響。” “馬克思最感染我的,是他對理想和信念的堅定。17歲立下‘為人類而工作’的志向,一生踐行不輟,堅持不斷學習,即使4次被驅逐,顛沛流離,晚年貧病交加,當女兒們問他:‘您的特點是什麼?’馬克思回答:‘目標始終如一。’”20年後的今天,閆東把沉澱過後更深入成熟的思考與領悟,藝術化地融入《不朽的馬克思》,他説100分鐘的片子,不敢面面俱到,只希望當年影響過自己的思想之光,也能照亮更多觀眾,特別是年輕人前行的路。“我們今天太需要這種接地氣兒的正能量。”
崔建偉:4K技術打造超高清視覺“大片”
方亮:配音之前“修煉”百遍
賈娟:獨家拍攝簽名版《資本論》
毛薇薇:當貝多芬“遇到”馬克思
王立歡:馬克思就是“最強大腦”
追尋馬克思的足跡 ——訪電視文獻紀錄片《不朽的馬克思》撰稿組
趙衍雷:帶你走進馬克思的“書房”
[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電視紀錄片《不朽的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