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張同道點評《外灘》 演員扮演是否歸屬紀錄片範疇

張同道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紀實臺 2011年09月28日 17:32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周兵導演拍攝出紀錄片《外灘》後,由於採用了演員扮演的方式來還原歷史人物,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有人認為這是紀錄片的一種進步,也有人認為這違背了紀錄片的真實原則。因此,良友記者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紀錄片産業研究學者張同道先生,由他來精彩解讀外灘。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 張同道

   記者:您看到《外灘》的樣片,和您的想想中有什麼不同嗎?

  張同道:很大程度上和我的想象差不多,之前我和周兵談過,包括用演員、大場面,會走的更遠。實際上周兵有成為這一時期紀錄片轉折人的潛力。在此之前,十幾年都是紀實,樹立這一體制的是劉效禮、吳文光,在欄目上是陳虻和劉建起;作為新時期的代表,周兵作品的重要特徵就是為市場拍紀錄片,用高品質和大製作去打開市場。因此《外灘》的用演員扮演在我的意料之中。不過沒想到的是周兵對光怪陸離上海灘的描繪更加克制,如果由我來拍攝的話,其中有一些情節可能更瘋狂。

  記者:周兵的《外灘》選擇了赫德、周璇、李香蘭、法諾、杜月笙、葉澄衷六個人物作為上海灘的代表,您對這樣的選擇有什麼看法呢?

  張同道:很準確。李香蘭是孤島時期的人物,杜月笙是上海地下世界的代表人,周璇從貧賤少女成為歌舞皇后更是上海灘的代表形式,這些都是上海灘的特徵。如果由我來選擇的話,可能會加上幾個文學上的人物,比如把上海寫活了的張愛玲,比如民國時期上海的現代派作家穆時英、紀弦等人,拍攝家庭電影的新感覺派作家劉納鷗等。總的來説,我想找到的是一種屬於上海的感覺,周兵導演選擇的人物非常準確。

  選擇人物,取決於導演的個人口味,也取決於時空元素、是否適合表達等。

  記者:您對《外灘》的角色選擇,有什麼看法?

  張同道:有葉澄衷這樣的財富故事,有杜月笙這樣的黑社會故事,有周璇、李香蘭這樣的演藝界的故事,這三個是絕不能少的。而赫德以一個外國人擔任海關總稅務司,展示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選材也是很棒的。這部片子,有幾點是我非常欣賞的。

  第一像外灘這樣宏大的題材,單單用紀錄片是很難表達出來的。如果不用“演員扮演,情景再現”的手法,是很難把上海灘曾經的繁華、往昔的風光呈現給大家的。每一種媒介都有其優勢也有其劣勢,紀錄片並非適合於表現所有選題,正像有些選題故事片也難以表達一樣。使用再現能喚起大家記憶中的印象。

  第二中國紀錄片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美學進步很大,文化上力度也很大,市場上萎縮得也很大。當紀錄片的媒介在市場上喪失能力之後,其他的能力也就值得懷疑了。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如果不能被大家看到,即使它有多大的價值,也等同於沒有任何價值。傳播就是價值,傳播就是力量。通過傳播,能創造價值,能促成很多良性的反應。周兵為紀錄片的傳播所作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讓紀錄片重新回到了觀眾的視野中。觀眾會覺得:第一,紀錄片是很好看的;第二,紀錄片也很高級,紀錄片也可以賣錢。每年如果有10部這樣的紀錄大片,觀眾對紀錄片的興趣就會恢復。

  如今大家都有DV,自己可以拍攝,為什麼還要看紀錄片呢?這種挑戰就像當年電視對電影的挑戰一樣,《外灘》即是在這種背景下産生的。為什麼看《外灘》,因為你拍不出來,這種華麗的視覺系統是DV無法達到的,這是視覺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審美的力量。只有擁有這種力量,紀錄片才會有市場。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