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孩子需要完整的人格,不光是獨立”
東方早報:怎麼評價全托?
張以慶:(笑)我告訴你,根據社會學的統計,全托的孩子將來的離婚率是最高的!
東方早報:為什麼?
張以慶:因為家庭淡漠,孩子該受到家庭影響的時候,他被扔到那裏邊去了,所以説這樣的孩子容易孤獨、不合群、家庭觀念淡,別的國家就絕對沒有全托這個概念,所以《幼兒園》在日本NHK頻道播出的時候,他們一再讓我解釋什麼是全托幼兒園,他們完全不理解,那麼小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回家睡覺?
東方早報:你有孩子嗎?會送他去幼兒園嗎?怎麼和他溝通?
張以慶:幸虧我沒有孩子,拍《幼兒園》,我想沒孩子的可能會更客觀,如果我有孩子,我會讓他認清是非黑白……送幼兒園是可以的,只要不是全托。我拍了這個片子,肯定會把問題集中,甚至帶有一定程度的放大。這不表示它無可救藥,如果我要拍小學,大家難道也不去小學了?但是對於孩子的教育,真的很難,我們沒有一個標準,比如説,孩子偷了東西,撒了謊,你把他打一頓(我平生最恨撒謊的人),但是你扭頭又要跟孩子講,這個事情不可以往外説。你説這怎麼辦,孩子就糊塗了,不是不能撒謊嗎?所以説,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家長極大的苦惱。
東方早報:你怎麼看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
張以慶: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什麼樣的幼兒園老師是好的?中國的回答永遠是愛孩子。當然這個回答天衣無縫,但西方的回答是,理解孩子。所以大家理念不同。愛孩子是個特別寬泛的概念,寵也是愛的表現。
東方早報:紀錄片《小人國》裏的幼兒園就是這樣。
張以慶:是。我看到的那個幼兒園的孩子很有安全感,很健康,那裏孩子會問,你需要幫助嗎?但你看《幼兒園》裏撂凳子那位,他其實很痛苦,可能幼兒園老師是為了鍛鍊他獨立的性格,但另外一個幼兒園卻認為,孩子在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幫助,如果不在這個時候幫助他,他將來長大了也不會去幫助別人。孩子需要完整的人格,不光是獨立。
東方早報:《幼兒園》裏為什麼要用《茉莉花》這首歌,當時是怎麼想的?
張以慶:就是一聲嘆息。無論是美好、遺憾或者是悵惘,都可以用一聲嘆息來代表。而且《茉莉花》很中國,有普遍性,也很有意境。
東方早報:下一步有什麼新計劃?
張以慶:我還是會找到形而上的東西,找到具象的載體,把理念性的抽離出來。希望是帶有哲學化的東西,我對現象很敏感,但我總希望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能打動我的也許是思考的方法,行為的方法。我會一直拍紀錄片,紀錄片是嚴肅的,也可以是幽默的,真實的力量也是最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