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導演張同道談《成長的秘密》創作歷程

張同道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紀實臺 2011年09月28日 15:04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在《成長的秘密》中實現著怎樣的創作理念

  橫亙在張同道面前的兩座高山

  説到這部片子的創作,張教授提到了橫亙在他面前的兩座高山,一個是張以慶的《幼兒園》,另一個是法國著名導演尼古拉·菲力貝爾的《是與友》,拍法國鄉村一個幼兒園和小學結合體的學校。這兩部片子都是了不起的成功之作。那麼,同為反映兒童世界的紀錄片,《成長的秘密》與兩者有何差別呢?張教授個人覺得《成長的秘密》與預期還是有差距的,遺憾很多,但是他仍然對自己的傾心之作相當自信。“這部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兒童紀錄片的格局,過去的作品都是狀態多,故事少,人物不夠突出。以慶的幼兒園像古希臘的寓言一樣,通過片子講述了一個道理。尼古拉·菲力貝爾的《是與有》拍的是很詩意的人性的東西,其中人物形象的豐富程度還有提升空間。”

  抓人物與抓故事並重

  “我拍片伊始就採用與兩位導演完全不同的方案,他們抓狀態,我們抓故事;他們抓寓意,我們抓人物。”張教授希望《成長的秘密》每一集中都講述一個有個性的孩子,即抓人物。第二是抓故事,紀錄片不好看很重要的一點是沒故事。喜歡看故事是人的天性,問題是紀錄片這麼多年,給觀眾呈現的現在進行時的故事太少了。等到你拍攝時,故事往往已經發生過了,再去補拍,口述,生動性就差了,所以跟故事片相比這始終是一條軟肋。”紀錄片是不是也能拍得像故事片一樣好看,而且比故事片更有生活質感,是張教授一直思考並努力實踐著的。紀錄片真實,帶著毛邊,而故事片裏的人物或故事,太乾淨了,像真空裏發生的一樣,更不可信。“小孩説大人話,場景太刻意,情結太離奇”等問題都是兒童電影經常會犯的毛病。那麼能不能用紀錄片拍出故事片的效果呢?“原來在這方面做的不夠,我認為第一是時間花的不夠,時間是紀錄電影最珍貴的財富。第二,方法跟目的不協調,還是過於喜歡抓造型、抓狀態,對故事追蹤的不夠,甚至有些紀錄片導演認為,故事就是廉價的、庸俗的東西,覺得不值得在紀錄片裏追求這些。一個長鏡頭長一分鐘甚至更長,光影很漂亮,人物神情也很有意思,這樣就是好紀錄片了——當然我不否認這是好的紀錄片,但我覺得還可以有另外的探索,讓紀錄片跟普通觀眾走得更近。”

  技術上的實現手法

  為了追求故事和人物,張同道在拍攝的過程中做了很多調整,包括技術上,不能要求攝影機總是在三腳架上,它的移動過於笨拙,當故事發生時根本來不及去捕捉,所以《成長的秘密》中,大量鏡頭都是手持的,而不是在三腳架上完成的。“當然這也影響了我們的影像品質,張以慶的《幼兒園》畫面比更漂亮,焦點的移動,景深關係,光影關係,比這個片子要好,抓靜態有充分的時間去調度。那麼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儘量把鏡頭拍的穩定,比如辰辰和南德的故事,那集就很漂亮,因為辰辰的活動範圍比較小,早晨基本在門廳活動,就有充分的時間把光、影、景別調整得比較好。那麼其他的怎麼辦呢?我們用個比較土、比較笨的辦法,做了很多沙袋,散佈在孩子們經常活動的場所,一旦事情發生,攝影機來不及上架,就放在沙袋上,保證鏡頭的穩定性。所以雖然有些鏡頭晃動得很厲害,但總體上説還是很穩,很漂亮的。

  拍攝中的趣事和遺憾

  《成長的秘密》的從拍攝到完成歷時三年多。從2006年夏天到2007年夏天天天跟蹤,2007年夏天到2008年夏天定點跟蹤,只跟主要人物,2008年夏開始進後期,到09年6月後期全部結束,一年零兩個月的後期製作。這18集的節目是從200個小時的素材中提煉出來的,攝製組捕捉到了太多有意思的人物和故事。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