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信函交流:《我們的生活》有新説

李汝建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央視網 2012年02月10日 15:38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我們的生活》總編導李汝建

回郭際生的信

時間:2009年1月9日(星期五) 下午19:46

郭老師 , 您好!

首先十分感謝您能把28集《我們的生活》看完,這實在辛苦您了。

您對節目的評價讓我感動,第一您用心看了,第二你用真心在和我交流。

您所講的意見,實際上是幫我梳理了思緒,有些方面讓我清醒許多。創作之初只是憑心氣,努力走進生活,這是我多年創作的習慣;而以平等的視角看生活,以平等的心境和對象交流,是我此次創作的一個改變,也算是一種進步吧。

郭老師,我和張申以採訪者的身份出現在鏡頭中,這在以往是沒有過的。為什麼這一次要這樣做?一是攝製組人手不足,二是我這個人創作好找點刺激,沒有點刺激自己就不興奮。説實話,剛開始出鏡時,我們膽突突的,有緊張,也有顧慮。可是一和採訪對象搭上話,不知怎麼,我們就忘掉了緊張和顧慮,有種自己不是自己的感覺,仿佛是和朋友聊天,和同事説事。現在想來這種自然和放鬆非常重要,不論做何種節目,以何種方式和形式來做,有了這種感覺創作就可能找到根,就可能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就可以帶來了許許多多讓我們想象不到的精彩,想説而説不出來的生動。做好一個節目最大的難點就是突破自我、戰勝自我,“突破”和“戰勝”必須具備逆向思維和叛逆精神,以及量力而行的準確把握。實際上在具體實踐中“突破”和“戰勝”往往是在自然而然的不經意間完成的,好像不是刻意的事,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和創作者的事業心、專業修養以及個性有關。

我幹電視工作二十多年,干紀錄片十多年,做長達二十八集的紀錄片這還是第一次,就猶如剛剛上學的孩童,作業肯定幼稚。幼稚意味著不成熟,但是也可能少了一些老套子。我慚愧自己的幼稚,可是又希望這種幼稚能給觀眾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我想這種幼稚恰恰也是一種真實,觀眾一定會喜歡看真實的節目。這部片子已經于2008年12月1日——12月28日在大連電視臺全部播出,收視率排在全臺14檔節目的第四、五位。郭老師,説實話,這出乎我們的意料。我們的觀眾多寬容,多好啊!對《我們的生活》這樣稚嫩的片子,還給了如此充分的肯定!作為創作者我還能説什麼呢?——努力工作吧,把更好的片子奉獻給觀眾!

您説的問題確實存在,有我們專業素養不高的原因,也有攝製人員隊伍不整的原因。我們的創作團隊只有三、五個人,沒外借一個人,可以説把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當我們剪完最後一集時,大家心中不約而同涌動一種聲音,我們努力了,我們盡力了,我們還行!《我們的生活》2008年12月1日在大連電視臺播出。第二天一大早,我問大家是什麼心情?年齡大的張申、張立峰、王軼説累了,一向好説話的年輕人牟照陽這次沒搭腔,只是疲累地笑了笑。不知怎麼,我心裏一陣酸楚。

郭老師,一打有做這個節目的想法,到9個月的前期拍攝,我們不是十分清楚最終會編出一部什麼樣的節目。我們不是不想搞清楚,實在是無法先知先覺預知一切,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當時就是一根筋,只要真心實意去做,就應當能拍出一部不錯的作品。如今該節目已經播出了,我們的頭腦也理智許多,清醒許多。如果現在讓我們再做這個節目,反而不會輕易做了,甚至也不敢做,原因是我們知道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太淺薄了。比如,現場採訪不夠老到,不夠深入,話題的引領和延伸掌控得不精彩,多機拍攝缺乏經驗,相互配合不夠精妙,等等。這些都影響了片子的品質。儘管如此,我們又想到這樣一個道理,有時候做事情往往不能等萬事具備再做,如是那樣,可能就沒有做成那一天。正因為自身淺薄和缺陷多多,反而讓我們想的少了,變得膽子大了。正因為我們膽子大了,28集紀錄片《我們的生活》也就做出來了。

其實,我們雖然是改革開放30年的親歷者,但我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還很不透徹,哪怕一件極平常的小事能説得清清楚楚,表達得明明白白,都不是容易的事情,特別是把節目做的既好看又深刻真是難呀。好在事先我們去北京先後請教了中國電視界泰斗級人物陳漢元、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司徒兆敦、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劉效禮,中央電視台資深製片人陳虻、時間、周兵等。他們提出許多好建議,好主意。歸納起來,主要是:創作要從對歷史負責,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高度來把握;從現實生活入手,從當今百姓關心的話題入手;人物、事件要從講變化中以小見大;視角要新、奇、特,等等。至今我還記得當時張申、王軼群和我一次又一次被專家學者的至理名言所激動。那情景難忘,太難忘了。這些討教讓我們獲益匪淺,我們首先確定了以“十七大”報告中講到的五大民生問題為主軸話題,接著又找到了以調查記錄方式反映現實、記錄歷史的創作理念,找到了用群像訪談來講歷史、看今天、想未來的創作方法。可以説專家學者的智慧支撐著我們整個創作的靈魂,時時刻刻警示我們要以謙卑之心仰視生活,向百姓鞠躬,創作的步履走得還算堅定和自信。

郭老師,我們過去做節目太把自己當回事,常常以全知全能的布道者自居,想的太多,説的太多,仿佛不給觀眾點教化,就不是一個稱職的電視人。事實上,我們的所想、所説,觀眾可能早就知道,甚至比你知道的更多!切莫把觀眾當笨蛋,當弱智者。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快速發展和多元的信息社會,同處一個信息場。如今做節目應該考慮怎樣讓自己少説一點,少想一點,而讓被採訪者和觀眾去多説,多想。這次創作,我們就是以提問簡單,場景單一的形態,為觀眾提供了多説、多想的空間。現在看來,這種嘗試雖然還存在一些問題,但畢竟觀眾還是給予了認可。節目播出後,我們每天都能接到熱情觀眾打來的電話,和我們傾訴自己30年的許多往事,他們有老又少,更多是中年人(機關人員、知識分子)。還有的觀眾通過各種途徑向我們索要DVD光盤,因目前還沒有成批刻錄,所以不能一一滿足。

郭老師,您説有些集有點居高臨下之感,有點不夠生活之感,作者的形象有點高了,缺少自然流露的平和、隨喜隨樂、同喜同樂的心氣。確實如此。儘管我們在創作中極力想和對象平等起來,但居高臨下之感還是不知不覺在我們身上流露出來,真正改正這一點談何容易,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為改正一種不好的習慣,得從心開始,要想擁有金子一般的心,就得學習、學習、再學習,努力、努力、再努力,沒有其它捷徑可走。節目中虛情假意的東西,觀眾一眼就能分辨出來。

至於片頭片尾創作人的照片和講述,我們的本意是不僅要紀錄下片中的內容,還要把創作者的形象和聲音一同記錄下來,等再過5年、10年……,這部片子就不僅記錄了大連改革開放的歷史,也記錄了我們創作者,我們大連電視臺的工作和成長的歷史。其它方面我沒想那麼多,想多了反而缺少感覺和直覺,缺少創作的靈性。創作這東西要隨心而動,不能處處事事都要弄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郭老師,《我們的生活》播出之後,我們已經聽到了好些意見,有褒揚的,也有批評的,而且有的批評還比較尖刻。但細細琢磨琢磨,把這些意見好好消化了,它們就是財富,就是智慧,就可能引領我們取得新的進步。您説是吧,老師!

再一次感謝您關心我、幫助我!

    李汝建
2009-1-9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