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真實最美
記:《冬天》很美。但據説你不太喜歡別人用畫面漂亮來評價你的作品。
梁:從不美到美,是一種境界,但從鏡頭表面的美到質樸的美,更是一種境界。
紀錄片大體可分為三種模式,以畫面加解説的格裏爾遜模式,刺激並記錄被拍攝對象的真實電影模式,以及不加干涉的觀察式記錄的直接電影模式。直接電影的基本理論是“電影眼理論”,即攝像機的鏡頭像眼睛一樣觀察生活、記錄生活,但不干涉生活,從生活中挖掘思想發現美。
記:《三節草》是給你帶來最大聲譽的片子,但好多人看了都不喜歡,覺得假,是擺拍。
梁:説我假是對我影像表達能力的肯定,説明我的鏡頭語言流暢。所謂擺拍,是攝像機鏡頭打開,要求人物在1.5米處轉身。我們拍攝時不可能有這樣的安排。影視作品的最高境界,是用實拍的鏡頭、實錄的聲音表現一切。因此,這部片子不加解説詞,一切以實拍實錄的影像和聲音為基本元素來表現。
拍《三節草》時我在瀘沽湖邊住了兩個多月,對人物活動的每一個場景都很熟悉。比如拉珠回家那一段,肖婆婆完全就是自己闖進來的。
《三節草》在法國獲真實電影獎。這個獎項的創始人讓·胡許看完片子説:“你的拍攝技術已達到世界水平。”
思想是魂
記:據説紀錄片界權威高峰在看過你的片子後,誇獎説:“好看,像故事片一樣。”好看是你拍片的標準嗎?紀錄片的魅力究竟在哪?
梁:思想性和真實性,應該是它最大的魅力。思想的深度是紀錄片的靈魂。如果説劇情片是以造夢來取悅觀眾,那麼紀錄片就是以思想來震撼觀眾。紀錄片導演不僅僅要有影像表達能力、講敘故事的能力,還得有盡可能深邃的思想。思想從哪來?書本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生活,是作者源於生活的眼界和心胸。
另一個特點,在於它提供了一個開放性思維的空間。同一部片子,可以讓人産生迥異的觀點。但是它需要人靜下心來,慢慢觀看。
記:常有人説你運氣好,拍片第二年就獲了大獎。你覺得這跟大的環境有沒有關係?DV的流行,會給紀錄片帶來哪些機會?
你覺得該如何為紀錄片創造更好的環境?
梁:我1995年入行時,中國的紀錄片行情看漲,大的環境比較好。因此1996年拍《冬天》獲了幾項獎。出名以後拍片子的有利條件更多,1997年拍的《三節草》又獲了國際大獎。但自2000年後,應該説中國的紀錄片進入了一個“滯漲”階段。央視可以有自己的紀錄片頻道,像美國的《探索》,英國的BBC4台那樣,為紀錄片提供特有的空間。但現在紀錄片頻道只有陽光衛視,且落地是三星級賓館以上,受眾不夠廣泛。紀錄片大眾化是趨勢,DV出現,降低了技術門檻,而且它本身具有隱蔽性,應該是有利於紀錄片內容的創新和題材的深入。歐美有許多基金會支持紀錄片業的發展,這在我們國家也還是個空白點。
鏈結
創作手記
“第二天麻煩就來了:有人不讓我們拍,原來説好的變卦了。建娃子的父母覺得有點難為情,還怕鄉親們風言風語説他們吃了電視臺的錢;瓊女子的父親更乾脆,直截了當提了三個條件:政府本該把電線拉攏他家屋檐,但事實上還差幾十米就斷了,他不得不自己出錢栽了一根電樁,政府應該補他一根。去年他開了3分多地的荒,一直沒拿到補助款。村長太壞了,應該撤掉。如果我答應這三個條件,就可以拍,否則就休想。
我眼睛都大了!
這時候,我想起了多年在外拍片總結出來的法寶:依靠當地組織、團結進步力量、施以小恩小惠。於是,我馬上託人給山下的鎮黨委書記帶信,請他上山。同時,全劇組自己動手做了一大鍋餃子,給村裏每家送了一水瓢。果然,餃子雖小情義重,鄉親們很快統一了認識:梁記者他們是好人,不讓他們拍是不正確的。第二天,鎮黨委書記爬了一天的山,到李仙坡、杏樹坡現場辦公,除了沒把村長撤職以外,另外兩個條件都答應了。瓊女子的父親三個條件滿足了兩個,又有書記到家給足了面子,就笑嘻了。我們在瓊女子家喝了兩頓酒,第四天,就搬到建娃子家住下來,開拍了。
為那一瓢餃子,村裏的每家人後來都請我們吃過飯。”
□本報記者 熊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