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 target="_blank"> 百位耄耋老人深情講述,珍貴歷史影像完整呈現。這是一代人的文化記憶,這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豐碑。延安魯藝的文藝工作者們在火熱的鬥爭生活中創作出了一大批不朽的經典傳世之作,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成為新中國文藝事業的開拓者!黃土高坡,曾經紅旗漫卷;筆墨春秋,幾多燃情歲月。一部《大魯藝》,不僅承載著無盡的歷史記憶,更蘊藉著對當下文藝創作的深刻啟示。歷史漸遠,但延安精神光芒永存。
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集的文藝座談會上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開創了中國文藝發展的新紀元。在《講話》發表70週年之際,本片通過100多位平均年齡90歲的親歷者在熒屏上傾情講述,回憶了70年前的那段崢嶸歲月,該片被史學界、影視界專家評價為近十年來反映延安文藝最全面、最深刻、最豐富的一部精品力作,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和現實意義。>>詳情點擊
攝製單位:中央電視臺、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廣播電影電視局、陜西廣播電視臺
播出頻道:CCTV-10 科教頻道
播出時間:5月19日至5月23日
實錄: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發表70週年暨大型文獻紀錄片《大魯藝》研討會
《大魯藝》研討會視頻
" target="_blank">延安,是他們心中的聖地;魯藝,是他們精神的家園。雖已耄耋,曾經的往事歷歷在目。撫今追昔 多少的情懷悠悠難忘,青春無悔,記憶永恒!
" target="_blank">尋訪百位耄耋老人,講述難忘火紅歲月。延河水讓多少年輕人魂牽夢繞,寶塔山讓多少追夢者激情綻放,回望70年波濤長河,我們重返歷史現場,走進大型文獻紀錄片《大魯藝》 !
與會專家認為,《大魯藝》生動再現了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成長、發展歷程,並對當下文藝創作具有啟示意義。它運用影像手段將那段激情澎湃的歷史進行了細緻的梳理和生動的呈現。同時,老人們飽含深情的講述讓70年前的歷史驟然生動起來,對觀眾來説具有一種天然的説服力和感染力。
難得的是,紀錄片不僅記錄了那個偉大的時代,而且使我們再一次領略了這段歷史親歷者同時也是歷史創造者的風采。當然,紀錄片首先要從紛繁的細節中理清歷史線索,高屋建瓴地復原歷史的邏輯,把握歷史的真實;但不使用恰當的形式,就沒有感染力,就不能達成編導者的意圖。
中央文獻研究室盧潔認為,《大魯藝》看後令人震撼,也讓人激情澎湃。它是歷史文獻與當事人口述的統一,具有很強權威性,填補了歷史文獻記錄的缺憾和空白。
總導演:閆東,自1987年進入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至今一直從事紀錄片和重大題材特別節目的創作。曾擔任建黨90週年大型文獻紀錄片《旗幟》總導演。
口述歷史不是從電視裏産生的,它是一種歷史研究方法,比較有影響的如歷史學家唐德剛等。同時,電視片採用口述體的方式也不是我首創,鳳凰臺和國外電視媒體早就有類似的節目。
延安是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在貧困的山溝裏創辦的魯迅藝術學院也是一個傳奇。聽百餘位曾經的魯藝人講述難以忘懷的經歷,通過一連串珍貴的歷史鏡頭,我們也得以重返歷史現場,進入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如果説,紀錄片是一個“國家的相冊”,那麼,在《大魯藝》這部大型的相冊裏記載的是一段我們中國革命的文化精神史——它是從1935年到1953年近80年間、在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歷史鬥爭中魯迅藝術文學院誕生、發展、流變的輝煌歷史。
2011年的10月,在央視附近專家公寓的一間極普通的會議室裏,我參加了一次《大魯藝》的策劃會。出席這個會的有央視的閆東,有陜西臺的孫傑,有河北臺的張軍鋒,還有十多名認識但又叫不出名字的紀錄片人。
74年前,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在抗日戰爭的硝煙中誕生。70年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發表了劃時代的重要講話。從此,中國革命文藝在這裡奠基,在這裡發展,從這裡走向全國的各個戰場,從這裡走向新中國。
魯藝先後聚集了許多文藝家、培養了眾多的文藝人才,僅音樂方面就有冼星海、呂驥、賀綠汀、向隅、唐榮枚、張貞黻、周巍峙、麥新、孟波、何士德、李元慶、安波、鄭律成、李煥之、李淩、馬可、時樂濛、盧肅、王莘、任虹、王昆等人。
歷時十個月,從寒冬到初夏;行程兩萬多公里,橫跨中國十多個省市的長途採訪拍攝,80多位耄耋老人的艱難尋找……數易其稿,艱辛創作,是他們成就了《大魯藝》這部經典之作。
登錄 | 註冊 用戶名: 退出 我要評論
驗證碼: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