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七七事變”日本侵略者在北平盧溝橋挑起的戰火,掀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大幕。眾多熱血青年不畏艱難困苦,紛紛跋山涉水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投身於抗日救國的洪流之中。鋻於延安當時也聚集了許多文藝家和熱愛文藝的青年,由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倡議,1938年春天在延安創辦了以新文化的旗手魯迅命名的、專門培養抗戰文藝幹部的高等文藝學府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
魯藝先後聚集了許多文藝家、培養了眾多的文藝人才,僅音樂方面就有冼星海、呂驥、賀綠汀、向隅、唐榮枚、張貞黻、周巍峙、麥新、孟波、何士德、李元慶、安波、鄭律成、李煥之、李淩、馬可、時樂濛、盧肅、王莘、任虹、王昆、瞿維、劉熾、寄明、李群、黃準等人。在這新的生活天地裏,他們很快就創作出了《延安頌》、《黃河大合唱》、《八路軍進行曲》等廣為流傳的優秀音樂作品。
但是延安文藝界當時也存在著一些脫離社會、脫離群眾的現象;來自城市“亭子間”的知識分子,還不適應新的生活環境;1940年以後魯藝在教學中強調正規化的同時,也出現了“關門提高”的傾向。
針對這些現象和問題,毛主席作了認真的調查研究以後,1942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關於文藝工作的座談會。應邀出席會議的來自十余個單位的百名文藝家當中,就有50余位是魯藝現任的教職員或魯藝畢業的學生,由此可見魯藝在延安文藝界的地位與重要作用。
毛主席在會議的發言與結論中;對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文藝如何為工農兵服務的發展方向,生活與創作,普及與提高,歌頌與暴露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座談會結束後僅7天,毛澤東又親臨魯藝,直接向全院的數百名師生員工宣講了座談會的精神。他號召師生們走出“小魯藝”,到火熱的社會生活的“大魯藝”裏,虛心向工農兵群眾學習,才能創作出工農兵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
此後魯藝的師生積極行動起來,1943年初他們借鑒民間傳統的藝術表演形式“秧歌”,&&在延安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秧歌運動”。在此基礎上寫作了深受群眾歡迎的《兄妹開荒》等秧歌劇,進而又集體創作出了在中國文藝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質的新歌劇《白毛女》。魯藝成為了貫徹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的重要實踐者。
今年隆重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週年的時刻,中央電視臺與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攝製了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大魯藝》。此片以魯藝的成立、發展為基礎,全面、深刻的反映了毛主席這篇重要講話的指導作用和歷史意義。
1987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國延安魯藝校友會,以發揚延安革命精神、繼承魯藝光榮傳統為宗旨。這次應邀協助電視片《大魯藝》的攝製,校友會王昆會長指派我協助攝製組的工作。在數月的合作過程裏,我對攝製組全體成員的敬業精神和刻苦努力,有深刻的體驗與感受。
此片10個月的創作歷程裏,編導者幾易其稿,精益求精。既利用了中央電視臺多年來積累的寶貴素材(前些年拍攝的20余位當事者已經陸續故世);除了在延安、北京,兩個拍攝組又曆盡艱辛,分別奔赴上海、杭州、南京、武漢、長春、瀋陽等地,陸續採訪了80余位健在的魯藝人。他們有的人參加了那次座談會,有的人在魯藝學習、成長,雖然有個別人因為健康狀況未能接受採訪,這總共百餘位大多年逾90歲的耋耄老人的深情述説,構成了巍然壯觀的歷史畫卷。
由於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魯藝校友會的成員正在迅速逝去。電視片《大魯藝》可以説是抓住了最後的時機,搶救性的重現了那段燦爛的歷史。這部由《寶塔山下》、《延河春曉》、《五月盛會》、《植根沃土》、《風雲征程》共五集組成的文獻電視片的橫空出世,閃亮開播。使得觀眾通過聆聽親歷者的口述,目睹親歷者的身影,仿佛置身於歷史的回放當中。許多精彩的故事和珍貴的影像,將長遠存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延安魯藝校友會副會長
向 延 生 2012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