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文/中國視協紀錄片學會會長劉效禮
2011年的10月,在央視附近專家公寓的一間極普通的會議室裏,我參加了一次《大魯藝》的策劃會。出席這個會的有央視的閆東,有陜西臺的孫傑,有河北臺的張軍鋒,還有十多名認識但又叫不出名字的紀錄片人。會議討論的很熱烈,甚至有爭論,但當時《大魯藝》的片名尚未確定。2012年5月1日,我看到了這部5集共250分鐘的文獻紀錄片《大魯藝》。
如此算來,這部片子的創作時間也就半年左右,速度之快令人震驚。
100多位平均年齡90歲的親歷者,在屏幕上講述了70年前的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權威地理清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的前因後果,應該説,這是一部關於《講話》的少有的精品力作,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現實意義。
1967年5月,我剛到央視(當時叫北京電視臺)半年,曾跟著新聞部的資深記者戴維宇創作過用16mm黑白膠片拍攝的紀錄片《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週年》,我的任務是寫解説詞。45年過去了,當年的採訪者和被採訪者,有的已經去世,活著的都成了耄耋老人,戴維宇同志前年1月謝世,如果他還活著,也該是80多歲的老人了。在我的心目中,那是一位真正的良師益友,和他後來的作品《話説長江》、《話説運河》、《絲綢之路》一樣,永遠值得尊敬。
其實,值得尊敬的還有出現在《大魯藝》中的所有的人,包括那個年代。《大魯藝》每集片尾,都有兩屏字幕:一屏是深切緬懷已經謝世的老藝術家的名字,一屏是深情感謝接受本片採訪的老藝術家的名字。這不僅來自今天的紀錄片人對歷史的尊重,更表達了一種對先人的濃濃敬意。
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南門外,每到週六、週日上午9:00至11:00格外熱鬧,在“快樂大舞臺,想唱你就來”的紅色橫幅下,來自四面八方的遊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自由地聚集在一起,現場有指揮,有樂隊,一會兒是氣勢宏偉雄渾的《長征》、《黃河大合唱》,一會兒是豪邁深情的《歌唱祖國》、《九九艷陽天》,還有《十送紅軍》、《延安頌》、《英雄讚歌》,合唱、領唱、輪唱、二重唱、三重唱,應有盡有,身在其中,你一定會忘情地隨著唱。這一切,都閃耀著時代的斑斑亮色,都與70年前的《講話》血脈相連。“走出小魯藝,走向大魯藝”,“深入火熱的生活”——70年前毛澤東的諄諄教誨,都能在當下找到生動體現。
《大魯藝》的創作與播出,是紀念《講話》發表70週年的最好的紀念,我們不僅從中看到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支軍隊,一種文明的精神史和思想史,也看到了我們自己的精神底色。
這一切都是《講話》的滋養和恩惠。
我想,《大魯藝》的創作者們是幸福的,因為參加這一創作你會終生受益。觀眾,也會從《大魯藝》中汲取精神營養,提高透視生活的力度和認識自己的深度。
為《講話》獻上晚到的學生們的喝彩。
為《大魯藝》送上一個已不年輕的紀錄片人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