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紅鏡頭”背後的故事——“電視將軍”劉效禮訪談錄(下)

劉效禮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紀實臺 2011年08月16日 11:12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1997年元旦,12集大型文獻紀錄片《鄧小平》播出,鄧小平在301醫院的病榻上一集不落地看完了這部記錄片,臉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和“兒童般的羞澀”。)

  劉效禮:能讓小平在有生之年看到我們為他拍的紀錄片,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當時鄧小平的醫生告訴我説,“鄧小平把紀錄片全看了”。她還描述了當時老人家觀看的情況:“我在他耳邊説紀錄片的大意,當時出了全景,他很著急,他問那個是誰,我告訴他,那就是你”。黃琳説,出了近景和特寫的時候,老人家顯得很不好意思,用黃琳的話説,臉上露出了“兒童般的羞澀”。他的女兒鄧榕對我們攝製組工作人員説:許多細節我們子女都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挖掘出來的?她要去了20多套錄像帶,送給鄧小平醫療組的工作人員。

  (《鄧小平》連續播了12天,一個多月後老人家就去世了。觀看《鄧小平》成了人們追懷偉人、寄託哀思的重要方式。)

  劉效禮:那些天裏,中央電視臺的播出線上,兩套錄像帶輪著播,播得帶子都發燙了。我每天上班經過中央電視臺的西門,都會看到地上有一大堆《鄧小平》錄像帶的包裝盒——人們在買走錄像帶之後,就扔下包裝盒急著回去看了。很多老同志都説,我們要對你們攝製組再次深深鞠一躬。該片已被中央檔案館永久收藏。  (那一年金鷹獎評選時,《鄧小平》的得票率超過《水滸》20多萬張選票。在1997年多個不同版本的“中國大事記”上,記載的第一件事都是——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鄧小平》開播。)

  董岩:曾有人這樣評價説,在表現視角上,《鄧小平》在《毛澤東》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探索。《毛澤東》把領袖請下神壇,拋棄了早期紀錄片對偉人的仰視視角,以平視視角表現毛澤東既不同於神又不同於普通人的偉人經歷;《鄧小平》對鄧小平的表現視角則不僅是“平視”,還要“走近”,展現了偉人平凡的一面。  劉效禮:有人説,紀錄片是人類的“生存之鏡”,我説,紀錄片就是給國家續家譜,是影像史記。《毛澤東》、《鄧小平》兩部偉人的片子完成後,我還有一個心願,那就是拍攝《孫中山》,紀念辛亥革命90週年。我知道,要完成《孫中山》這部文獻紀錄片難度大於《毛澤東》和《鄧小平》。為什麼呢?因為年代久遠,關於孫中山的影像資料太少了。如何拍成一部極具歷史感的人物傳記,需要新的突破。2000年初,在《孫中山》攝製組成立時,我對大家説,“我們有幸拍攝《孫中山》,待這部片子完成,本世紀的三位偉人,我們都為他們拍了一部文獻紀錄片。從某種意義上説,我們正在拍攝歷史,我們要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正如劉效禮所言,6集的《孫中山》確實還原了許多歷史的真相——孫中山實際身高為1.68米,並不是許多資料顯示的1.60米;他並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發膽管腺癌轉移到肝部;3月12日植樹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在這一天去世的孫中山;除了孫文、中山樵、孫逸仙,孫中山求學時還曾用過‘泰銖’這個名字……  20世紀的中國歷史舞臺上,出現了三個偉人的身影。孫中山讓中國人醒過來,毛澤東使中國人站起來,鄧小平讓中國人富起來。這是一個民族一個世紀所經歷的三次歷史性的重大變化,58歲的劉效禮幸運地完成了對他們的影像記錄。)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