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時間:每兩年一次,10月 山形,是日本的一個小城市,是亞洲第一個舉辦國際紀錄片節的地方。日本著名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長期在那裏拍片並創辦了"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這個地名成了吸引世界的名字。已經成為世界電影製作者展示新舊紀錄片作品並聚在一起廣泛傳播的地方。傳統項目是"國際競賽單元"和"亞洲新浪潮"。主要獎勵:以紀錄片之父"弗拉哈迪"命名的大獎,獎金三百萬日元。
《廣場》獲1995年日本山形紀錄片節國際影評人獎影片對天安門廣場進行了不動聲色和充滿幽默的關照。一些生活細碎的影像被紀錄下來,從一個獨特的視角來觀察這個具有政治象徵的核心地帶。
《北京彈匠》獲2000年獲山形國際紀錄片節亞洲新人獎導演擺脫了主流傳媒的敘事策略,用黑白膠片講述了一個叫唐震旦的入城打工者,在北京的某個角落裏靠彈棉花為生的故事。攝像機冷靜的敘事,揭開了這被掩蓋的邊緣的真實而無奈的世態。
《淹沒》獲2005年山形國際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大獎忠實記錄了為保證三峽水庫第一次蓄水成功,在水位上漲前,奉節老縣城搬遷的全過程。一個縣城經歷了從有到無的變化。
《和鳳鳴》獲2007山形國際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大獎影片主要通過主人公和鳳鳴的敘述,記錄了中國從20世紀四十年代末到90年代一個個體經歷的漫長而悲慘的經歷。
《秉愛》獲2007年山形電影節亞洲新浪潮小川紳介獎20多年前,由父母做主從高山上嫁到了生活相對富裕的江邊。丈夫有病,張秉愛不得不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生活重擔。大壩就要截流,幹部們動員她外遷。在和幹部交鋒的空隙,張秉愛不動聲色地,蓄謀已久般地講述那充滿痛苦的過去……。
時間:每年4月23日至26日 半島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在卡塔爾多哈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三屆,半島衛視集團董事會主席為主要贊助者。該電影節歡迎所有阿拉伯和非阿拉伯的電視頻道、電視製作公司、獨立電影人及其它文化、社會和媒體機構參加。
《閒著》 獲第三屆半島國際紀錄片節長片評委會大獎一群音樂愛好者起初因生活所迫,陸續走上上海街頭,開始了賣藝生涯。他們各有各的經歷,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追求。他們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相互幫襯,也互有競爭。
《幼兒園》獲得第四屆半島國際紀錄片節最佳兒童和家庭類長片特別獎在武漢一所寄宿制幼兒園,記錄了一個小班、一個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裏的生活。幼兒園生活是流動的,孩子的成長是緩慢的,每天都發生一些小事,卻也都是大事。
《敬老院》獲第五屆半島國際紀錄片節長片家庭兒童類特別獎講述6位先後進入敬老院的老人最後的晚年生活。他們的身世,他們的窘況,他們的日常生活,與他人的磨擦、對親情的期盼以及令人吃驚的黃昏之戀。
《俄亞納西人》獲得第五屆半島國際紀錄片節中片金獎在四川木裏的大山深處,有一個納西族村落叫“俄亞”,這裡的納西“束”族始終固守著納西人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和宗教形式,從生到死。
《鹽井納西人》獲第六屆半島國際紀錄片節中片類金獎作品以一戶祖孫3代納西女人曬鹽為主線,表現了西藏芒康地區納西民族的生活狀況以及多元的宗教信仰,具有較高的人文歷史文化價值。
時間:3月4日至13日 法國真實電影節是法國歷史最悠久的專業紀錄片電影節,也是國際紀錄片界藝術品質最高的影展之一。影展于每年3月份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為期十天。真實電影節在1979年由讓-魯什創辦。電影節組委會成員每年從眾多的影片當中發現了很多有天份有潛力的原創作品。
《八廓南街16號》1997年法國真實電影節大獎西藏的中心是拉薩,拉薩的中心是八廓街。八廓南街16號,就是居委會所在地。這部片子記錄的就是這個居委會的日常工作。作者的道德取向和感情色彩深藏在畫面背後。
《希望之路》2002年法國真實電影節大獎秋天棉花成熟的季節,鐵路運輸面臨一個與春運一樣的運輸高峰——無數人從四川到新疆去,車廂裏滿載著人,也滿載著希望。導演寧瀛與一個攝影師,跟著踏上了這一條希望之路。他們在車廂裏,記錄下了一張張臉,一段段對白,一個個故事。
《八礦》2003年法國真實電影節伊文斯獎《八礦》是一部關於礦工的紀錄片。礦工們從早晨下井工作,直到晚上6、7點鐘收工。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一組組的鏡頭,真實地記錄了礦工艱辛,而又無奈的生存狀態。
《小腳人家》2006年法國真實電影節伊文斯獎,圖書館獎7歲纏足的白大女和劉部漢都已八十多歲,還是需要早起晚歸出田耕種,而白大女老太太更是因為自己的一雙小腳,不得不拄著雙拐蹣跚在風雨中,跪勞在田地間……
《夢遊》2006年法國真實電影節大獎該片記錄的是幾位藝術家在拍攝一部電影之餘的生活及聊天。他們參加拍攝的這部電影片名叫《輕》,描寫的是八十年代這些人自己的生活。
《馬戲學校》2007年法國真實電影節多媒體作者聯合社獎中國傳統的雜技藝術呈現了優美的舞臺表演之外的另一個極端:殘酷的練習過程被一一呈現,從而折射當下中國的競爭和生存現狀。
《傘》獲2008年法國真實電影節評委會獎《傘》是散文形式的紀錄片,輾轉自深圳、義烏、上海、安徽、河南等地拍攝,重視工人、農民、商人等人群。“傘”作為具象的物件,是精彩影片的線索,而《傘》的片名也確有隱喻。
時間:每年7月至8月 威尼斯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創辦于1950年,為期一週左右。主要目的是評介世界各國紀錄片和短片的生産情況,為世界各國紀錄片和短片電影工作者之間交流經驗和互相合作提供場所與方便條件。電影節章程規定:世界各國拍攝的紀錄片和短片均可參加映出。影片的部數、長度和出品時間不受限制。
《1428》獲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這個數字代表著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時間,杜海濱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現了一場災難對於人們生活的改變和人們在災難中表現出的人性的荒謬。
《無用》獲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該片以女服裝設計師馬可為主人公而拍攝,將視角投注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激變,關注消費時代中服裝業表象下的中國各類人群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