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朱傳明,1971年生於江西九江廬山茶場,初中畢業以後上了技校,而後在九江石化總廠的鍋爐車間做了5年的司爐工,1996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成為當地第一名大學生。朱傳明的個人經歷對他的拍攝影響很深,或許正式因為有了這一段經歷,他才會如此容易地跟那些在底層飄蕩的人打成一片,在一篇自述的文章中,他這樣寫道:“我常常被生活中這樣的場面感動:火車站疲憊而臥的人群,集市上擁擠的人流,馬路邊吆喝生意的攤販,建築工地腳手架上的民工……他們的呼吸象暗流一樣洶湧、被裹挾而去。但我竭力使自己冷靜——在路邊注視那些在路上的人。這種注視使我感到憂傷而幸福。”
199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朱傳明碰到唐旦震,一個湖南小夥子,在北京一個小區的角落裏彈棉花,於是他決定拍攝唐旦震在北京的生活,於是就有了這部名為《北京彈匠》的作品。影片最為出彩的地方,在於一線光亮的黑暗中,唐旦震跟朱傳明傾訴心聲,談他的過去,他的家庭,他的遭遇,他的夢想,這種傾訴的慾望或許來自人內心溝通的慾望,但是,對於朱傳明和唐旦震來講,意義是不一樣的。通過這部紀錄片,朱傳明獲獎出名,而唐旦震卻不知飄落到何方,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對於他沒有任何影響,朱傳明也一直感到來自良心和道德的譴責,這是紀錄片作者和被拍攝對象似乎難以解決的問題。有時候拍攝本身對被拍攝對象就是一種傷害,怎樣把握這種平衡?真的很難,朱傳明説:“就像一柄雙刃劍,刺中別人的同時,也刺中了自己。”幸好他還有這種反省,以致于對被拍攝對象不會傷害太深,儘管如此,當他的第二部紀錄片《群眾演員》問世時,卻遭到了更嚴厲的批評,因為他在這條道路上似乎走得更遠了。
或許正因為這部紀錄片的出現,之後的幾年時間裏,反映底層邊緣人群的紀錄片出現了很多,特別是由於DV的出現,使這種個人化的拍攝更為簡單,某種程度上,這部紀錄片改變了新紀錄運動的方向,這種轉向帶來了雙重效果,一方面打開了新的局面,使更多的人拿起攝像機;但另一方面由於其示範效應,也使以後紀錄片拍攝的內容過於局限于邊緣題材,尤其是那些第一次拿起攝像機的人,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幾年,直到近兩年才慢慢得到修正和改變。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