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走基層 百縣行-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特別報道 >

記者走基層:定安鄉村瓊劇漸失傳 村民呼籲保護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3日 13: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海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記者走基層】定安鄉村瓊劇有失傳之虞 村民呼籲政府給予保護

    60多歲的吳勝文希望能有個&&人來重振瓊劇村輝煌。(南海網記者梁彬彬攝)

    在海南,素有“無定安不成戲班”一説,從定安走出去的瓊劇人才遍佈全省。曾培養出金公仔、傅鑾香等一批本土戲劇傳承人。而在今年7月份,定安縣正式獲海南省文體廳批准為海南省民間文化瓊劇之鄉,奠定了定安在瓊劇歷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

    而作為“瓊劇之鄉”的典型代表定安新竹鎮卜效村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出現了瓊劇表演。老老少少都愛聽瓊劇,並能唱上幾句,群眾基礎深厚,甚至有人以此為謀生手段出走全省各地乃至海外。在海南一些大的瓊劇團,都有來自卜效村的演員。據村幹部吳崇富介紹,粗略統計,目前在外以瓊劇謀生的人有30多人,堪稱“瓊劇村”。日前,南海網記者走基層發現,該村的瓊劇表演以及群眾活動日漸式微,村民學習瓊劇的積極性並不高。

  卜效村曾兩度自辦瓊劇團

    卜效村現有216戶人家,總人口1500多人。據卜效村的老人回憶,在清乾隆年間,這個村就開展了瓊劇演唱活動。據説,最初是從一個名叫吳應欽的老藝人來卜效村創辦木偶戲班開始的,後來藝人吳文煥到卜效村開設科班招徒授教瓊劇,前來要求學藝的人甚多。所教的科班有“桂”字班,“利”字班,“富”字班等。

    解放後,老藝人吳鳳文&&繼續組織村裏的業餘瓊劇班到各地演出。卜效村人吳壽民是海南師範大學的退休教師,他告訴記者,上世紀五十年代村裏唱戲聽戲的人很多,也曾自辦戲團演出,遠近鄉鄰都會慕名前來觀看,很是熱鬧。不過至七十年代,村裏業餘劇團演演停停。一些資料顯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卜效村的瓊劇演出活動又開始復蘇,先後辦起了兩個業餘劇團,一度繁榮鼎盛,還涌現出象汝魁、月花、月成、發鳳、金英等一批群眾喜愛的演員。

    在自辦戲團的帶動下以及外界瓊劇專家的關注下,村裏有了瓊劇培訓班,村裏學習瓊劇的人越來越多。南海網記者採訪時得知,一些40歲上下的人都能唱上幾句瓊劇,甚至一些年輕人也加入學習瓊劇的行列。在上世紀90年代,村裏自辦戲團還多次獲獎。當地政府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卜效村有57%的農戶參加瓊劇活動,25%的農戶參加瓊劇表演隊伍;全村7至12歲的兒童中,有20%懂得唱幾句板腔;12歲至17歲的少年中有35%能唱5個以上常用板腔;18至35歲青年中有33%精通瓊劇唱腔和參加表演;36歲以上的成年人,有25%的人參加文藝骨幹隊伍或各種劇組活動。

    正是由於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上世紀90年代,卜效村在當地政府文化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了卜效村瓊劇委員會,下設青年組、少年組、家庭組,並開展校園瓊劇活動。

    過往榮譽落滿灰塵,丟放在角落處不為人知。(南海網記者梁彬彬攝)

  如今村裏學瓊劇的人很少

    2011年9月18日,南海網記者走進定安新竹鎮卜效村。已入秋季的卜效村依然炎熱,兩個小孩在偌大的舞臺上嬉戲,臨近中午村子較為冷清。據村委會幹部吳崇富説,村裏人大多外出打工,或入戲班唱戲,村裏以老人小孩為主。

    “現在村裏日常娛樂活動有沒有唱瓊劇”,記者問,吳崇富搖頭説:“村裏娛樂活動少,偶爾大家打打球,唱戲倒沒有”。

    吳崇富告訴記者,往年還有外人來村裏開設瓊劇培訓課,但從2007年開始,卜效村中已難有瓊劇氛圍。記者看到的村文化室落滿灰塵。

    記者接觸到的一些卜效村年輕一代外出務工人員,都有這樣的經歷:從小就隨父母在外生活,甚少接觸瓊劇,對瓊劇難以提起興趣。而村中“瓊劇世家”的吳勝文告訴記者,現在村裏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年輕一代已很少有人有興趣學習瓊劇,更別説以此作為謀生手段。在從採訪中得知,卜效村群眾學習瓊劇多為興趣使然,成才者多靠個人悟性,你哼一句我唱一曲,缺少紮實功底,並且村民間相互切磋甚少。

    村長吳聖群提到以往卜效村的瓊劇人才相對較多,但目前“産量”有所下降,他認為有三個原因:首先,村民雖然有愛好瓊劇者,但一些人的發聲、唱功、聲線等素質決定其不適合從事瓊劇表演這行。其二,在瓊劇中的生、旦、凈、醜四個角色有一定的專業要求,個別雖然唱功等方面較好的村民又因綜合素質不過關難以勝任。其三,瓊劇是提倡從娃娃抓起的表演專業,由於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很多家長更願意讓子女外出讀書改變命運,甚少鼓勵子女學習瓊劇,這也導致很多年輕人對瓊劇不感興趣。

    吳勝文一家10代相傳唱戲,現在他的孫子女都在海口某藝校學習瓊劇,但老人家不樂觀。“如果光學一個角色,畢竟這碗飯吃的是青春時代,以後的路怎麼走呢”。吳勝文告訴記者,村裏一幫給戲班鼓搗樂器的人的絕活幾近失傳,“鼓搗樂器的掙錢少,誰學啊”,吳勝文説自己的孫子也無興趣學習樂器,和之前靠瓊劇走出去的人一樣,多是只會單一角色表演,而比如樂器彈奏、戲劇編排等內容,已難找到繼承者。

  村裏人希望政府扶持瓊劇

    已經60多歲的吳勝文向記者講述其父吳鳳文解放後組織村裏人辦戲團演出的情景時一臉自豪。他告訴記者,那個時候村裏學習瓊劇的人熱情很高,“既能賺工分又能唱戲,何樂不為”。可當其父親去世後,村裏像吳鳳文這樣的&&人卻無法找到。他告訴記者,村裏人對於公益活動熱情度較低,如果有群眾參與的活動,那就要涉及經費問題。甚少有人想到傳承瓊劇文化的意識。

    村長吳聖群有點苦澀地告訴記者,卜效村以前是一個貧困的村落,地少人多,土地也不肥沃。雖然這些年有很多人外出務工,也有以瓊劇謀生者,但要是再有如吳鳳文那樣的人帶領村民學習瓊劇,有點現實困難,“村裏沒有經費如何能開展”,他説。

    老戲人吳勝文倒是希望村裏靠瓊劇走出去的人起個&&人作用,樹立一個好的標桿,通過自己的責任心義務培訓村裏人學習瓊劇,帶動村裏人對瓊劇的興趣,讓昔日氛圍較濃的瓊劇村再次唱響瓊劇。“不過人家哪有時間回來組織村民呢”,吳勝文苦笑道。

    在採訪中,卜效村的村民認為如果缺少&&人的作用,顯然讓村民自發去維持對瓊劇的興趣會逐漸遭遇現實問題,村長吳聖群認為如果由政府出面發掘&&人,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聘請專業人士在村中開設培訓課,那麼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瓊劇村”還有重現輝煌的一天。

    (南海網海口9月23日消息 南海網記者吳維楊 梁彬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