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走基層 百縣行-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特別報道 >

專家點評中央新聞媒體領導“走基層”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3日 10: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特邀嘉賓:

  尹韻公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新聞研究所所長

  鄭保衛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新聞學研究會會長

  雷躍捷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院長

  程曼麗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

  領導身體力行 讀者耳目一新

  雷躍捷:自今年8月以來,打開電視、廣播,翻開報紙,感覺有一股清新的風氣撲面而來。以往充斥節目和版面的各種會議報道、送往迎來的新聞少了,大而無當、不切實際的報道少了,公文式的官樣文章、了無新意的八股文章少了,代之的是來自農村、工廠、街道、學校、軍營等基層的新聞報道多了,電視畫面裏,廣播聲音裏,報紙的文字裏,新聞攝影圖片裏,反映人民群眾的內容多起來了。

  這些變化是由中央五部委倡導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帶來的。這真是一個好兆頭!這真是一個值得鼓勵的開端!它表明:毛澤東在當年延安時期就倡導的“深入群眾、不尚空談”的辦報思想,號召全黨遵守“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優良傳統又得到重視和發揚。

  鄭保衛:近期在媒體上陸續出現了一些由中央新聞媒體的社長、總編、臺長們寫的報道,成為。這些領導身體力行,&&下基層,訪民眾,察民情,寫民生,一些出自其手的生動鮮活的新聞報道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人們之所以感覺其新鮮,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所寫報道的內容,更主要的是因為這一行動本身。説實話,這些年來社長、總編、臺長&&走基層進行調研寫作的現象難得一見,因而不免給人一種久違了的感覺。

  尹韻公:在此次“走轉改”活動中,我非常欣喜地看到媒體老總走進現場,走進群眾,並積極采寫新聞作品。總編輯走基層對廣大新聞工作者起到了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的作用。中央媒體社長、總編輯、臺長到一線採訪這麼多年都很少看到,這不僅對中央媒體産生了很大的觸動,同時對各省報和各級媒體的“走轉改”活動都起到了強大的示範作用和推動作用。社長、總編輯、臺長走基層將此次“走轉改”活動引向深入,掀起了此次活動的高潮,並有利於“走轉改”活動的長期發展。

  發揚優良傳統 文采不輸當年

  程曼麗:透過媒體老總們的新聞作品,我們仍然能夠領略到由記者、編輯成長起來的他們不輸當年的功力與文采,他們對於事物的敏銳洞察和深入開掘更是堪為楷模,令人讚嘆。

  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深入山西省大同煤礦集團四台礦,像普通礦工一樣乘升降罐籠下到150米深的地下,深入調研礦工的工作生活情況。張研農一行采寫的報道《要當五百強 更要五百年——從同煤集團實踐看轉變發展方式》,開門見山,直接從同煤集團的發展問題入手,引發讀者思考。再用四個問題“日子不錯,為什麼急著轉型?”“煤是基礎,優勢怎樣發揮?”“多業發展,新增長點在哪?”“轉型艱難,靠什麼來支撐?”串起整個通訊,一一做出解答。語言精煉,數據翔實,視野開闊,足見採訪之紮實與功力之深厚。人民日報總編輯吳恒權等采寫的報道《邊城新記》,從沈從文小説《邊城》故事發生地湘西寫起,通過記者與老人、孩子拉家常的方式,親切自然地向讀者呈現了發展旅遊、治理污染等邊城的今日新貌和風土人情,讀來饒有興味。

  光明日報總編輯胡佔凡等采寫的《霸州有個西粉營》,開頭就很不凡,“剛到河北霸州南孟鎮西粉營村的時候,還真有點失望。”一下子就抓住讀者,“為什麼失望?”這篇通訊寫得好,語言親切自然,可以看出總編輯的水平確實高人一籌。選擇新農村建設的典型,用老百姓的家常話,寫出了他們的喜悅、問題和期望,寫出了深度。

  雷躍捷:人民日報社社長張研農、總編輯吳恒權等采寫的《要當五百強 更要五百年——從同煤集團實踐看轉變發展方式》、《湘西新盼》等報道,不但現場感強,語言生動活潑,而且有對經濟發展方式的反思,文章透出人民日報的大氣和睿智。光明日報胡佔凡、耿建擴的通訊《霸州有個西粉營》,以現場訪談和見聞的方式,報道了河北霸州西粉營的新面貌,記錄了西粉營村民的企盼和理想。文章大量採用當地村支書和村民的語言,質樸、醇厚、實在,沒有雕琢之氣,讀來親切自然,通篇散發著泥土香味,是一篇文風樸實的好報道。這篇通訊還有一個打動讀者的亮點,那就是記者在西粉營採訪的過程中,了解農民在發展經濟中遇到的資金、政策和技術等問題的制約時,生發的那一份由衷的關切。這是真正深入到農村、深入到農民朋友中,才能獲得的情感。

  經濟日報社社長徐如俊赴江蘇省東海縣蹲點採訪,走進村民的蔬菜大棚,就蔬菜的種植、銷售等問題進行訪談、調研,獲取了大量的新鮮素材,采寫完成《北芹村的蔬菜不愁賣》一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報道了北芹村村民趙新江一家大棚種菜的情況。文章以典型報道的方法反映生活中的經濟現象,闡釋綠色經濟的廣闊前景。

  中央電視臺在9月8日的《新聞聯播》中,播出了臺長焦利等人採制的《北大倉今年糧滿倉》。這篇電視新聞讓人眼前一亮。報道的開頭,記者坐在去收割糧食的農機車上和農民聊天,談論五常大米全國聞名的原因,由此引出今年北大倉糧食豐收的話題。報道既有記者和農民的對話,又有糧食經銷商對北大倉糧食增産的預測,還有在農田裏對黑龍江糧食主管部門負責人的採訪。用這位負責人的同期聲,揭示北大倉今年糧食豐收有助於穩定全國糧價、抑制通貨膨脹的重要意義。報道點面結合,具有很強的説服力。

  總編心中有數 媒體才能清醒

  鄭保衛: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提出要媒體負責人親自到基層去作調研。他認為,辦報的要心中有數,要堅持開展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據吳冷西回憶,1958年,毛澤東就曾親自安排當時作為新華社社長的他,同其秘書田家英下去搞調研,還囑咐他們要帶上中國人民大學編的《馬恩列斯論共産主義社會》和斯大林寫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兩本書,並通讀它們。他解釋道,這是為了“下去調查中面對眼花繚亂的實際情況能夠保持冷靜的頭腦。特別是當記者的,不能道聽途説,人云亦云,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心中有數,頭腦清醒,做冷靜的促進派。報紙宣傳影響大,人家頭腦發熱,搞報紙宣傳的也頭腦發熱,那就壞事了。”

  從毛澤東的講話中我們可以領悟到,社長、總編、臺長親自到基層進行調研和寫作有著重要意義。一方面它有助於他們全面、準確地了解來自基層、民間和群眾的一手資料和真實情況,從而做到心中有數,頭腦清醒,這樣組織起報道來,就不會頭腦發熱,搞瞎指揮,因而貽誤工作。另一方面,社長、總編、臺長身先士卒,&&下基層,也可以為年輕記者做出表率,有助於加強新聞隊伍建設。

  實際上,社長、總編、臺長深入基層調研寫作,在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也不乏其人。如穆青在擔任新華社社長期間就堅持每年抽出一定時間下去搞調研。他的《人民呼喚焦裕祿》等新聞作品就是在其擔任社長期間完成的。再如范敬宜,在擔任經濟日報社社長和人民日報總編輯期間,也常常到基層去調研採訪,撰寫新聞報道與評論。

  程曼麗:在“走轉改”活動中,媒體老總們身體力行、躬親示範。他們在引領媒體同仁履行職責的同時,也在踐行著中國共産黨自延安時期既已形成的辦報思想和原則:強調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確立“全黨辦報”的思想和方針;強調新聞工作者的黨性修養,確立“人民公僕”的思想;反對黨八股,樹立生動活潑的文風,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等等。雖然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與延安時期不同了,但令人欣慰的是,那一時期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原則仍一以貫之,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尹韻公:此次“走轉改”活動開展得非常好!新聞界的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故事性更強,現場感更強,描述也更加生動。而要做到這些,沒有第一手的採訪是絕不可能完成的。新聞就是要深入現場,在現實社會中找到第一手的採訪資料,體悟深切的感受,而不是在網上,在虛擬的世界中找材料。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走轉改”活動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具有實際意義的活動。

  鄭保衛:希望目前正在開始並已受到好評的社長、總編、臺長下基層活動,不僅僅是一種姿態,而是應當長期堅持下去,做到持之以恒,並且能夠成為一種制度。身為社長總編的媒體領導們最好每年也能夠抽出一定時間,真正不打折扣地走出媒體大院,深入到基層和群眾中,去體察和了解民情,去反映和報道民生,去調查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政府的重大舉措在實際工作和人民群眾中的執行情況,同時去徵求人民群眾對媒體工作和新聞報道的意見與建議。我想,這對於密切新聞媒體同人民群眾的聯絡,對於新聞單位轉變作風和改進文風一定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本報記者劉小兵 本報見習記者柴如瑾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