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中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破題 > 分析評論 >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3日 11: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近十幾年來,我國政府和企業分配份額呈現雙增加態勢,而居民的分配份額則有所下降,社會收入分配差距也有擴大的趨勢。如何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成了全社會熱切關注的焦點。就此,人民網理論頻道將連續推出“如何分好蛋糕”系列報道,圍繞提高居民收入的緊迫性、勞動收入佔比下降的原因、提高勞動收入佔比的措施,以及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等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廣大網友讀者們參與討論。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計解決影響涉及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而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就是必須重點抓好的一項重大任務。
關於提高“兩個比重”問題(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分配中的比重與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人民網理論頻道記者採訪了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王東京教授。
當年中央提高“兩個比重”,對治理重復建設與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皆功不可沒
早在10多年前,中央也曾強調要提高“兩個比重”,不過此“比重”非彼“比重”,當時中央説的,一是提高財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二是提高中央財政收入在全國財政收入中的比重。王東京表示,中央要堅持那樣做,自有中央的道理,於今回顧,原因大概是市場體制建立之初,各地有點自行其是的苗頭,為強化中央權威,當年朱鎔基總理説,必須多收稅,而且大頭集中於中央。如此一來,地方上項目就得向中央財政要錢,中央若不同意,地方項目就上不了。
對這一政策如何評價?王東京認為,評價一項政策,不能脫離當時政策出臺的背景,而且經濟與政治也不能完全分開。當時體制正在轉軌,市場體制未確立,再加上地方政府有投資衝動,若中央不在宏觀上加以掌控,任由各地八仙過海,待以時日,重復建設的局面恐怕難以收拾。客觀而論,當年中央提高“兩個比重”對治理重復建設與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皆功不可沒。
然而,時過境遷,今天的情形已大不同於以往。單看財政收入,1992年的財政收入僅3483億元,一直到1998年才接近1萬億。之後便一路快馬加鞭,近10年財政收入增長了6倍,2002年為2萬億,2006年就接近4萬億,去年則超過了6萬億。對這個現象怎麼看?王東京表示,他是喜憂參半。所以“喜”,是因為財政有了錢,政府就能改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而所以“憂”,則是擔心財政收入過快增長會擠佔企業與居民收入。
前年召開黨的十七大,中央就已一錘定音,並明確説“要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白紙黑字寫得清楚,勿庸置疑。眼下真正應該研究的,是如何提高這“兩個比重”。中央的決定是大政方針,是方向,最終落實還得靠政府的政策。
通過減稅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關鍵在於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
王東京認為,提高“兩個比重”説的其實是一回事。試想一下,若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行嗎?當然可以通過減個稅,但減個稅照顧的只是中高收入者,若勞動報酬比重不提高,居民收入不可能普遍提高。這樣看,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關鍵是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沒有這個前提,舍本逐末,一切都是空談。
可難題在於,要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就得減少其它收入的比重。因為企業初次分配將收入分成了三塊:工資、利潤與稅金。若勞動收入(工資)比重提高,其它兩項的比重就得下調,別無他法,不可能三全其美。
那麼究竟減那一項呢?王東京表示,應該減稅收。危機當前,當下大多企業皆苦苦支撐,若讓工資擠利潤,無疑是逼企業破産關門,有前車之鑒,據説去年倒閉的中小企業就達6萬多家。有人説,那是因為新勞動法提高了最低工資,王東京則認為,錯並不在新勞動法,而是政府未先行減稅。
王東京表示,可以肯定,只要政府減稅,加上有最低工資標準的協助,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可提高,而國民收入分配也必將逐步向居民個人傾斜。所幸的是,國務院年初已啟動結構性減稅,大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