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1年11月2日,由上海市國資委和解放日報聯合主辦的“上海企業在海外”高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張馳 攝
2001年11月10日,歷經十五年的艱苦談判,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轉眼十年過去,今天我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越來越多國際品牌的産品和服務,而在世界各地,“中國製造”産品影響深遠,“中國創造”、“中國品牌”、“中國資本”都已揚帆起航。
融入世界的大潮中,上海企業在十年間始終扮演着探索者的角色。今年,本報與市國資委聯合開展“上海企業在海外”大型調查採訪活動,7個調查組、30多名成員,追隨上海各大企業,足跡遍佈五大洲、行程十萬公里,真實記錄下上海企業的海外征途。
昨天,由市國資委和本報聯合主辦的“上海企業在海外”高峰論壇舉行,上海大型國企負責人和經濟學家一起,共同為上海企業的海外生存把脈。
從白紙到碩果:
以“民族文化”與國際品牌同場較量
“1998年我接手上海建工海外項目時,市場化的對外工程合同還很少,幾乎是一張白紙。今天我們一年有30多個項目開展,銷售合同超過100億元。”
上海建工集團副總裁童繼生在昨天的論壇上,述説十多年來的巨變。
中國融入世界,上海走向全球。十年間,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先後超越英、德、日,躍居世界第二位,外貿進出口總值增長了近6倍。上海國有企業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獲得快速增長,走出去步伐越來越大,2010年底,上海企業集團境外投資總額接近50億美元,全年完成營業收入60.32億美元。
高峰論壇上,企業經營者們交流了新一輪征途中的轉變:
十年中,上海企業加快從技術引進為主,向以自主創新為主轉變,抓住各種有利機會不斷提升自己。上汽集團成功收購英國羅孚的技術和團隊,在消化吸收基礎上推出 “榮威”、“MG”系列自主品牌。上海電氣抓住東南亞、南美洲、非洲對電力需求日益增長的機遇,實現資源調動和運作國際化,逐步從單一的提供設備向工程總承包延伸。
十年中,上海企業加快從出口導向為主向以競爭優勢導向為主轉變,通過戰略合作將産業佈局擴展到全球。錦江國際聯合美國德爾集團,成功收購美國州際酒店管理公司,掌握了州際公司管理的、遍佈歐美各地的232家酒店。上海水産與太平洋島國基裏巴斯聯手打造“海陸聯動”遠洋漁業基地,2010年金槍魚捕獲量佔全國總産量50%以上。現代建築設計堅持發展合作夥伴、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共同開拓市場,已連續十年進入美國《工程新聞紀錄》“全球150強設計公司”。
十年中,上海企業加快從簡單的産品出口,到以提升資源和技術優勢為主的轉變,立足産業提升獲取新的發展空間。上海電氣收購美國高斯公司、光明食品集團收購新西蘭乳業公司、上海建工承建海外重大項目等,不僅在海外獲得了供應穩定、質量優良的原料供應基地和生産平臺,而且還獲得了核心技術和廣闊市場。上海家化借助國際知名銷售商渠道,不僅向歐洲市場成功輸出了民族品牌,而且走出了一條以 “民族文化”與國際品牌同場較量的新路。
入世十年,全球化給企業帶來轉型發展的強勁動力,也讓媒體有了更好地思考全球化發展趨勢的責任。“過去十年所帶來的新思潮和新變革,讓我們常常感到壓力,催促着我們必須不斷創新,更好地做精內容,更科學地整合資源,順應發展,這也是解放日報與市國資委合作,推出上海企業在海外大型調查活動的一個原因。”解放日報黨委書記李蕓表示。
【專家點評】
殷醒民 (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凡是走出去成功的企業,都是運用獨特的優勢取得成功的。這是現狀,也是未來趨勢。它取決於中國經濟的成長,也取決於企業能否伴隨中國經濟的成長而成長。可以預計,未來十年是走出去的企業高速增長、高度國際化的十年。
王方華(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特聘顧問、中國企業發展研究院院長):上海企業走出去,主要因為“倒逼”和“吸引”。倒逼,是因為本地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周邊競爭越來越激烈;吸引,是因為國際市場有需求,也有相應的當地人才。共同特點是非常謹慎,講究效率。中國市場已是世界投資者的首選地,而40%來中國的投資者會選擇上海,大量的投資者“走進來”和本土企業“走出去”將是常態。
從艱苦打拼到文化差異:
海外生存甘苦自知
“上世紀90年代可口可樂、雀巢等來中國時,開始誰也喝不慣可樂、咖啡,但憑藉強大的經濟文化影響,這些品牌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上海企業走出去,能級遠不能同它們相比,所以更要把握好趨勢和自己的特點,才能在未來佔據國際市場空間。”
論壇上,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葛俊傑回顧“大光明”出海歷程,總結經驗心得。
碩果纍纍的成績、光鮮亮眼的數字,背後是外人很難想象的艱苦打拼,這其中的重重障礙、巨大壓力,企業經營者最為清楚。
説起走出去之難,每一家開拓海外市場的上海企業都有自家的“一本經”。上汽收購羅孚時,面對的是員工心灰意懶的破産工廠;光明參與全球購並時,遇到過一連串的失敗;上海家化進軍巴黎時,曾經遭遇當地人對中國品牌的不信任……
高峰論壇的交流中,企業家説困難,更説解決困難的辦法,分享海外生存的智慧。上海電氣集團總裁黃迪南表示,近年來上海電氣産品走出去碰到兩大現實難題,一是匯率風險,需要想辦法解決;另一個是文化差異,即便産品、技術、質量符合國際標準,文化衝突還是會給海外項目製造很多麻煩。
“比如我們收購一家海外企業時,要求對方關閉全球一些工廠以降低成本,法國工廠的當地工會就鬧得不可開交。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當中,必須對國外的養老金、社保等要了解得更透徹。”黃迪南談到。
而在童繼生眼裏,各種吃住困難、匯率風險甚至勞工問題,都屬於技術層面,他認為中國企業早晚能克服。根本性障礙在於中國式企業管理模式能否適應海外市場經營。“別説美國,就是在非洲,要像在中國一樣隨便改變計劃、突破慣例,都是異常艱難的,當地人都不會理睬你。”童繼生認為,有些“中國式思維”儘管看起來高效,但在海外實際開拓中,必須有所改變,中外雙方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溝通、磨合。
【專家點評】
張維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客觀地説,在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中,上海國企優勢在於製造業配套能力很強,上海電氣、上海建工等都有這個特點。未來還需做好內功,提高核心競爭力,進一步關注競爭對手,並注重人才的培養。
殷醒民:從製造業來看,我們的技術水平沒有達到最尖端,從非製造業來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市場機制的作用應大大加強。上海企業在海外生存還需要提高三種能力:戰略能力,資金運用和控制能力,並把未來的國際競爭核心放在人才上。
從“涉外”到“跨國”到“國際化”:
剛邁出了第一步
“錦江在國內的酒店已經達到1000家,我們收購州際之後,加上州際的300多家,網點開始遍佈全球。在‘十二五’期間,我們要由品牌酒店做到全球佈局、跨國經營,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信心。”錦江國際集團高級副總裁陳禮明展望未來錦江國際化進程的目標。他提到上世紀美國、日本産業全球大發展中,酒店産業總是一馬當先,如今中國企業全球開拓,酒店業也應成為國際知名的排頭兵。
未來五年內,海外業務要做到多大規模?對於這一問題,幾位經營者給出幾乎一致的答案:希望海外銷售規模佔全公司的20%-30%左右。
接近的數字,説明上海企業對於當前自己所處階段有着清醒的認識,他們認為上海企業走出去要經過“涉外業務”—“跨國經營”—“國際化”三個階段,目前普遍還處在第二階段前後的位置。
談到未來的規劃和策略,企業經營者各有各的思路。
在上海電氣的 “十二五”規劃中,産品海外銷售要超過20%,在海外並購一塊也要積極拓展。但上海電氣認為目前距離成為跨國公司仍遙遠,現在談國際化還早。
上海建工表示,歐美、日本的一些公司海外銷售比例都在50%以上,盈利比例在60%以上,上海企業理應儘快提高在海外的業務比例。如果走出去僅僅是低附加值的勞務輸出,走不遠;如果走出去是技術、資本和管理,這一比例提升就會越來越快。
光明的國際化戰略是“十二五”期間的主要戰略,最近除了集團公司在乳業、糖業發展之外,酒業也會重拳出擊。光明集團表示,做國際化戰略,把握好趨勢是關鍵。
錦江集團同樣認為海外業務比例不重要,重要的是影響力。“國際化的發展我們要有兩頭,一個是在國外怎麼把它做好,一個是怎麼帶動國內高端市場和全國資源整合。”陳禮明説。
“上海國有企業‘走出去’邁出了第一步。‘十二五’期間,上海土地資源日益緊缺,能源、環境容量接近飽和,資源環境約束更加突出。市國資委黨委、市國資委將進一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抓住機遇,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在‘走出去’的同時,形成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機制,增強資源整合利用能力,優化上海國資在國內外的區域佈局。”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呂永傑表示。
【專家點評】
陸紅軍(上海國際金融學院院長):目前走出去的上海企業基本還處於全球佈局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資本、技術、經營的運作正在同步進行。現在是企業走出去的大好時機,但也必須謹慎冷靜,注意外部環境的五個風險,即低利率,高貨幣流動性;並購上市公司時的低股價,高市盈率;低主業經營增長,高資本開支增長;低短期風險、高中長期風險;以及所處的低金融業擴張、高貿易保護時期。
王方華:世界上評論企業的國際化程度看三方面,一是企業結構中非本國員工的比例,二是銷售收入中非本國産生的銷售收入比例,三是企業資産中非本國的投資比例,以上3個指數的平均數即為企業的全球化指數,10%以下為國際化初級階段,達到30%為國際企業,達到50%以上是具有國際領導力的企業。可以説,上海國企大部分處於國際化初級階段,或是向國際企業升級的過程中。建議上海企業以經濟轉型為目標,以中國市場為後盾,以産業升級為契機,以模式創新為特色。商業模式和企業家精神是上海企業最需要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