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數説十年 >

入世10年:成就、問題及展望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3日 15: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的10年,是中國對外貿易跨越式發展的10年,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吸收外資水平不斷提高,對外經濟合作步伐明顯加快,與世界經濟實現共同發展的10年,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各項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10年。

  一、巨大成就

  (一)貿易規模從2001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二位

  我國貿易規模迅速擴大。2002-201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累計157287.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85187.8億美元,進口總額72099.9億美元,分別是1978-2001年(改革開放至入世間的24年)的3.8倍、4.0倍、3.6倍。10年間,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21.6%,其中出口年均增長21.9%,進口年均增長21.4%。201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到29728億美元,是2001年的5.8倍。我國貿易規模相繼超越英國、法國、日本和德國,2010年,我國貿易規模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出口規模逐年擴大,從2001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一位,佔全球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7.3%提高到2010年的9.6%。從進口看,我國國內市場進一步國際化,進口規模從2001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國際市場。

  在貨物貿易不斷發展的同時,我國的服務貿易在入世之後也快速發展。2010年,中國服務進出口(按國際收支口徑統計,不含政府服務,下同)總額達3624.2億美元,是2001年719億美元的5.0倍。其中服務出口1702.5億美元,是2001年329億美元的5.2倍;服務進口 1921.7億美元,是2001年390億美元的4.9倍。中國服務出口居世界第四位(前三位依次為美國、德國、英國);進口居世界第三位(前兩位依次為美國、德國)。

  (二)我國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

  入世以來,我國貿易平衡狀況經歷了由擴大到逐步平衡的發展歷程。我國平均關稅從2001年的15.3%降到了2010年的9.8%。我國還進一步簡化進口管理,完善進口促進體系,提高貿易便利化程度,基本取消了進口配額管理,分批取消了800多個稅目商品的自動進口許可證管理。進出口格局由較大順差轉變為漸趨平衡,貨物貿易順差在2008年達到2981億美元歷史高點後開始回落,2009年下降到1957億美元,2010年進一步減少到1831億美元。貿易不平衡度(貨物貿易差額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從2007年的12.1%下降到2010年的6.2%。

  進出口貿易方式發生積極變化。10年間,一般貿易進出口年均增速達到23.3%,超過加工貿易19.3%的年均增速。2010年,一般貿易進出口達14887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5.6倍,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1年的44.2%提高到50.1%;加工貿易進出口為11578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3.9倍,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1年的47.4%下降到39.7%。

  進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從出口方面看,2010年,工業製成品出口14962.2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1年的90.1%提高到94.8%;機電産品、高新技術産品出口9334.3億美元和4924.1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由2001年的44.6%和17.5%提高到2010年的59.2%和31.2%。從進口方面看,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持續增長,大宗資源能源産品進口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機電産品、高新技術産品進口分別達到6603億和4127億美元,分別是2001年的1.9倍和2.1倍;非食用原料與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兩大類商品進口占進口總額的比重由2001年的20.3%提高到28.7%。這不僅滿足了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對遭遇金融危機的全球經濟回穩和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

  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進一步多元化。我國和主要貿易夥伴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雖然快速增長,但包括東盟、金磚國家及非洲、拉美地區的進出口增長更快,主要貿易夥伴在我國總貿易規模中的比重逐漸下降,貿易區域更加平衡。歐盟、美國、日本仍然是我國前三大貿易夥伴,但我國對其市場依賴程度明顯下降。2010年,對歐盟、美國、日本三大主要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分別為4797億、3853億和2978億美元,分別是2001年的6.3倍、4.8倍和3.4倍。三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合計佔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9.1%,比2001年的48.0%下降8.9個百分點。對東盟、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取得較大進展。東盟成為我國第四大貿易夥伴,2010年,對東盟雙邊貿易額為2928億美元,是2001年的7.0倍,佔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01年的8.2%提高到9.8%;對印度雙邊貿易額為618億美元,是2001年的17.2倍;對俄羅斯雙邊貿易額為554億美元,是2001年的5.2倍;對巴西雙邊貿易額為625億美元,是2001年的16.9倍;對南非雙邊貿易額為256億美元,是2001年的11.5倍。同時,與其他貿易夥伴貿易往來發展較快,對拉美和非洲進出口占比2010年也達到6.2%和4.3%。

  (三)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全面提升

  10年來,我國吸收外資已從彌補“雙缺口”為主轉向優化資本配置、促進技術進步和推動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利用外資實現新發展,規模和質量得以全面提升。

  利用外資規模躍居全球第二位。10年來,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到6531.4億美元,年均增長9.5%,全球排名由2001年的第六位上升至第二位,並連續18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較為嚴重的2009年,外商直接投資仍然超過900億美元,降幅遠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2010年,外商直接投資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057億美元,是2001年的2.25倍。

  利用外資方式多樣化。“十一五”期間,我國繼續穩步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內證券市場,促進境內證券市場開放。截至2010年12月,共批准97家QFII機構,投資額度共計197億美元。允許外資以並購方式參與國內企業改組改造和兼併重組,2006年頒布了《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外資並購政策和環境進一步改善。

  利用外資産業結構優化。10年來,外商投資産業構成顯著改善,第三産業投資比例大幅度提高。2001—2010年,第三産業外商投資金額所佔比重逐步提高,由23.9%上升至47.3%;第二産業所佔比重則逐步下降,由2001年74.2%下降至2010年的50.9%。第一産業所佔比重基本穩定,2001年為1.94%,2010年為1.81%。特別是第一、三産業吸收外資投向現代農業、商貿服務和民生服務領域的外資明顯增多。第二産業中,電子信息、集成電路、家用電器、汽車製造等技術資金密集型産業繼續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行業的外資日益形成規模。相關産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有了明顯提升。目前,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已超過1400家。外資研發中心中,從事先導技術研究的近50%,已超過從事市場調試型研究的比重;60%以上的研發中心將全球市場作為其主要服務目標。

  (四)對外投資逐年擴大

  入世後,我國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對外投資合作取得新發展,“走出去”的規模和效益進一步提升。即使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對外投資、對外經濟合作仍實現逆勢上揚,為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2003-2010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年均增長54.1%,其中,2010年590億美元,是2003年的20.7倍。

  對外投資的領域不斷拓寬,對外投資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呈現出市場多元化發展態勢。對外投資國別已覆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方式也由單一的直接投資向跨國並購、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擴展。截至2010年12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共批准88家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境外投資額度共計684億美元。這一制度拓寬了境內機構和個人的境外投資渠道,使之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産和管理風險。與此同時,對外經濟合作駛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已形成一支門類比較齊全、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隊伍,業務範圍向技術性較強的領域不斷擴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對外承包工程連年實現新突破。2001年對外經濟合作完成營業額121.39億美元,2010年超過1000億美元,達1010.5美元,是2001年的8.3倍。

  10年來,我國積極拓展雙邊經貿關係,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不斷深化多邊經貿合作。目前已累計建立了163個雙邊經貿合作機制,簽訂129個雙邊投資協定,與美、歐、日、英、俄等均建立了經濟高層對話。正與五大洲的27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4個自貿區,已簽署10個自貿協定,其中已生效8個。在推動多哈回合談判和貿易自由化的進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逐步進入多邊貿易體制的核心圈。特別是,自貿區建設對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現對外貿易平穩較快增長髮揮了積極作用。通過發展自貿區,我國對自貿夥伴雙邊貿易快速增長,雙邊貿易額明顯擴大,並有效化解和減少了我國與自貿夥伴的貿易摩擦。2010年,我國與10個自貿夥伴(包括東盟、巴基斯坦、智利、新加坡、新西蘭、秘魯、哥斯達黎加、香港和澳門地區、台灣地區)的雙邊貿易額達到了7826億美元,已佔我國進出口總額的26.3%。

  (五)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做出巨大貢獻

  從凈出口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明顯上升,由2001年的2.1%上升至2010年的4.0%。在2007—2009年期間,達到7.5%—8.8%。

  從工業生産看,工業出口交貨值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達到90764億元,年均名義增長率達21.1%,是2001年的5.6倍。此外,持續增長的進口,不僅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生産設備,也為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産品。

  入世10年,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進程明顯加快,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形成;參與經濟全球化有了相對穩定的制度保障;WTO倡導的貿易自由化為改革的繼續進行提供了外在動力和制度保障。入世後,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增強,國家影響力全面提升;對外經貿關係發生了實質性改變,多邊貿易在WTO規則的引領下平穩運行,經濟安全形勢明顯好轉;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大幅度提升;社會法律意識、規則意識建設效果顯著。

  二、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我國外貿粗放型發展模式沒有實現根本改變,不利於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入世以來,我國的外貿依存度(貨物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明顯偏高。2001年,我國外貿依存度為38.5%,2006年達到64.9%,之後雖有所降低,但2010年外貿依存度仍然達到51.0%。這種産品大進大出式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特點就是從國際上獲取我國緊缺的資源,利用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加工形成産品後再出口到國外。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但也要看到,這種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國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我國人均資源本來就少,資源利用率又低,再輸出一部分資源,還通過産品加工造成更大的環境污染,這種狀況必然不可持續。入世以來,這種方式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有所強化。由於我國出口産品中很大一部分屬於資源密集型的初級産品和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工業製成品。這種模式一方面導致出口商品對資源的過度依賴,資源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對資源的掠奪性開採和對環境的破壞,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以及發展後勁的削弱。不僅如此,大進大出的模式,也不利於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二)我國外貿發展不平衡,貿易順差過大,人民幣升值壓力持續加大

  入世以來,我國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同時,貿易順差也逐年擴大,2005年開始超過1000億美元,2008年達到創紀錄的2981.3億美元。雖然中國進口增長很快,2001-2010年累計增長達473%,但出口增長更快,2001-2010年累計增長達492%。近年來,由於中國外貿順差不斷擴大,外匯儲備不斷累積,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不斷加大。雖然外匯儲備的增加還有包括熱錢流入在內的很多其他渠道,但外貿順差的持續增長無疑起了基礎性的作用。2001年到2010年,累計外貿順差已經達到13309億美元,佔同期外匯儲備增量的49.6%。與此同時,外貿順差的擴大還會影響宏觀經濟政策的獨立性,客觀上擴大了貨幣供應量,對宏觀調控造成很大的壓力。

  (三)我國的總體貿易條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進口價格上漲幅度遠快於出口價格上漲幅度

  由於我國勞動力成本很低,出口産品價格長期維持在低水平。但美元的持續貶值和新興工業國家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不斷擴張,2006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飆升。鋻於中國目前在能源和資源産品領域的國際市場依賴度不斷提高,進口量不斷擴大,中國的進口價格指數不斷攀升,貿易條件漸趨惡化。儘管2008年底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一度大幅下挫,但2009年開始的全球性的刺激政策使得大宗商品價格重新進入上升通道,我國貿易條件再次惡化,2010年2月貿易條件指數只有81.7。從2007年以來進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動中可以看到,除了處於金融危機的2009年,大部分時間進口商品價格的漲幅都超過出口商品,2008年中期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幅度超過出口商品價格漲幅一倍以上。

  (四)我國貿易規模的擴張過於依賴加工貿易,出口産品的檔次及附加價值低

  我國在入世之後迅速成為全球重要的産業轉移目的地,加工貿易擴張迅速。2001年至今,加工貿易出口從2001年的1474.3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7640.2億美元。雖然我國近年來一般貿易出口增長快於加工貿易,但目前加工貿易出口規模仍然大於一般貿易出口。而在加工貿易中,外資企業出口占據主導地位,我國能夠得到的利益非常有限,大部分利益都被歐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所獲取。2001年以來,外資企業出口額始終佔據我國總出口規模的50%以上,2006年曾接近60%,之後雖有所降低,但2010年外資企業出口額仍然佔我國總出口規模的54.7%。即使屬於高新技術産業中的加工貿易也是從事勞動密集型加工組裝環節,附加價值不高,國內採購率較低,利用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産後出口,它與國內經濟的聯絡並不緊密。

  三、展望

  展望未來,中國將繼續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對外貿易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對外貿易結構優化升級也將進一步推進。在國內需求不斷增加、進口支持政策力度加大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進口增長有望繼續快於出口,貿易平衡狀況將進一步改善。隨著世界經濟復蘇態勢漸趨強化,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國際市場環境將逐步改善,發展前景看好。

熱詞:

  • 2010年
  • QDII
  • 2001年
  • 證券市場開放
  • 進出口總額
  • 加工貿易
  • 雙邊貿易額
  • 貿易規模
  • 十一五
  • 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