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公司調查 >

擊退股市“不死鳥” 完善退市制度是關鍵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5日 10: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産經新聞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在中國證券市場上有一種全球資本市場罕見的“不死鳥”現象。所謂“不死鳥”,即一些原本因連續虧損而面臨退市、卻往往在關鍵時刻被地方政府施加援手的上市公司。

  根據滬深兩市公告,截至2011年12月6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及子公司合計收到來自各地政府的財政補貼、補助近48億元。而去年的數據是,共有1454家上市公司收到政府補助,平均每家公司獲得補助3187萬元,補貼覆蓋面高達92.61%。

  綜合來看,這種現象的存在與我國政企並沒有完全分開有關,目前還有很多企業承擔著政府的重點工程項目,另一方面也與當地政府追求政績、形象工程有關,當然其中也不排除存在官商利益的糾葛。

  但如果僅從資本市場來講,西南證券研究所所長王劍輝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的採訪時表示,這種現象的存在會抑制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發揮作用的效果,會直接消減上市公司改善自我的動力以及間接增加投機者獲利的機會,資本不再關注上市公司的業績和成長性,而寄希望於機會主義。

  因為憑藉著這些補貼,不少瀕臨退市的公司因此起死回生,有一部分公司甚至扭虧為盈,避免暫停上市。資本市場出現了諸多茍延殘喘的上市公司“補貼專業戶”。

  除了要從立法制度、支付程序方面對地方政府財政行為進行約束外,有業內人士建議,監管機構應加大監管力度,本著維護市場公平的原則,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當年獲得的不同性質的政府補貼和原因,使得投資者能夠了解地方政府對企業的補貼力度和公司的真實業績。

  因為在二級市場中,雖然2000年新會計準則要求把政府補貼列入報表中,但現實情況是上市公司獲得的大量補貼收入並未在報表中明示,而是直接被納入了公司的凈利潤,充當了公司的業績。

  但王劍輝認為,其中最關鍵是還是要完善退市以及退市後的制度建設,對上市公司而言,從生到死到後事,都應該要有一套制度的安排。尤其是退市以後公司的債務如何清算,投資者的損失如何彌補等等。

  只有建立了這一套制度,地方政府才不至於對上市公司的退市有恐慌心理。王劍輝認為,在目前制度缺失的情況下,一旦有公司退市,股民的利益就會毫無保障,形成一些社會不安因素。如果有健全制度的保障,會減少一部分地方政府為了維穩因素而不得不補貼的行為。

  隨著證監會新主席的上任,市場關注已久的退市制度即將正式拉開大幕。11月28日,深交所出臺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的意見徵求稿,明確創業板新增兩個退市制度,即連續受到交易所公開譴責以及股票成交價格連續低於面值,並且不支持通過“借殼”恢復上市。

  “目前所出臺的措施都是從制度著手,有長期考慮,都是治本的藥,而不著眼于短期效應,出發點和方向都是正確的。雖然見效會比較慢,但一旦見效效果會比較明顯。”王劍輝説。

  但這些措施中的具體細節也存在一些問題,王劍輝指出,比如,這個創業板的退市制度標準不嚴格,按照它的退市標準還真不容易退。“創業板上市公司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收盤價均低於每股面值”,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2000年開始,在我印象中還沒有一支股票連續20天低於1塊錢的。標準太低,想退都不容易退。”

  “關鍵是退市標準要有震懾力,執行要嚴格。只要做到這兩點,其他應該就沒有問題了。”王劍輝強調,有關退市後的制度安排也亟待提上日程。

  其實,有關退市後公司將何去何從的問題,很多計劃登陸創業板的公司老闆也都在嘀咕,希望監管者能夠給市場一個轉板渠道的明確預期,比如,股份拿回去自己管理?還是工商局管理還是深圳産權交易中心管等等。

熱詞:

  • 退市標準
  • 不死鳥
  • 退市制度
  • 上市公司
  • 股市
  • 制度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