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6日歐盟峰會召開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強烈反對峰會決議草案中敦促歐洲央行購買歐元區成員國國債的條款,使連日來歐盟各方加速彌合分歧的努力再遭挫折。德國央行與歐洲央行針對干預債市的尖銳分歧由來已久,主要源於曾飽受通脹之苦的德國對央行獨立性的堅決立場。這顯示歐元區內部仍存諸多根深蒂固的矛盾,難以通過一次峰會實現一勞永逸的解決。
據外電報道,歐盟峰會決議草案敦促歐洲央行繼續“在目前的特殊時期採取非常規舉措,即在二級市場購買受困成員國國債”。此條款招致德國強烈不滿,默克爾批評稱:“這句話沒有徵得我們的同意,德國不希望政治家告訴歐洲央行該怎樣做”,央行應保持其獨立性。
自歐洲央行啟動國債購買行動以來,德國從未改變對此的反對立場,批評之辭屢見不鮮,尤其是在歐洲央行於今年8月開始購買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後,德國更不加掩飾地抨擊歐洲央行的國債購買計劃。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9月表示,在支持重債國和銀行業方面,歐洲央行已經背負了財政政策重擔,歐元體系資産負債表上承擔著相當高的風險,應加以解除,而絕非增加。應由財政政策決策者決定如何對抗歐債危機,這並非貨幣政策決策者應扮演的角色。
魏德曼的前任——前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委員、德國央行前行長韋伯更是不惜放棄自身職位“炮轟”歐洲央行買債行動。韋伯多次批評,歐洲央行的買債計劃不能從根本上平息市場緊張氣氛,且模糊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界限。今年2月,作為當時下任歐洲央行行長熱門人選的韋伯,突然宣佈提前辭去德國央行行長職務,並退出下任歐洲央行行長的角逐。
在干預債市問題上與歐洲央行意見相左而“拂袖而去”的德國高官不止韋伯一人。歐洲央行前執行委員會委員、首席經濟學家斯塔克9月宣佈提前辭職。斯塔克對通脹持鷹派立場,他原定的卸任日期為2014年5月31日。短短半年左右,歐洲央行中兩位德國高層代表相繼辭職,顯示德國與歐洲央行針對債券購買行動的爭議已趨白熱化。
探討德國屢屢阻撓歐洲央行購買國債的原因,需了解歐洲央行和德國央行的歷史淵源。作為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産物,歐洲央行成立於1998年7月,其前身是設在法蘭克福的歐洲貨幣局。歐洲央行的職責和結構均以德國央行為模板。歐洲央行獨立於歐盟和各成員國政府之外,其核心職能是“維護貨幣穩定”。
德國央行在德國政府合併、改組州中央銀行的基礎上于1957年6月建立。德國憲法保障了德國央行的絕對獨立性,德國央行堪稱全球央行獨立性的代名詞,其模式為眾多經濟學家和國際金融組織參照和推薦。德國之所以重視央行獨立性,是由於在通脹方面曾經歷了難忘的惡性通脹“創傷記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一度陷入惡性通脹,1922年至1923年間,德國最高通脹率甚至飆至驚人的29000%。德國人從慘痛過往中得出教訓,即貨幣政策決策機關必須獨立於政府,只有這樣才能堅守其基本使命——保衛貨幣穩定性。
在德國人看來,當前歐洲央行被歐債危機“綁架”,幫助歐盟當局干預債市,試圖緩解危機,不但是“不務正業”的行為,更可能導致其自身資産負債表的惡化,將央行拖入萬劫不復的債務危機漩渦。
歐洲央行也多次表達希望擺脫干預債市這一負擔的心聲。歐洲央行行長特裏謝曾呼籲,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修正案獲批後,該基金應取代歐洲央行,挑起購買成員國國債的擔子。歐洲央行被迫干預債市的局面,未來將有望得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