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臺 > 315調查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有機食品市場亂象叢生:花一兩萬便可得到認證標誌

 

CCTV.com  2012年01月18日 16:1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京華時報  

漫畫/平平

  “更健康、更放心”有機食品一直貼著這兩個標簽以高昂的價格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然而,日前有媒體報道稱,目前市場上有機食品大多數未達有機標準。高價卻不“有機“,這樣的消息無疑讓消費者對市場上的有機食品疑心頓生。連日來,記者調查發現,“有機食品”的身影隨處可見,然而其品質卻並非都讓人信服。

  ■出場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安全系主任何計國

  清華大學生物化學碩士、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環保專家董金獅

  調查篇

  有機食品價格高於普通食品幾十倍

  隨著人們日益注重食品安全,號稱“無污染”、“純天然”的有機食品大量出現,於是,高價格也成為有機食品的一大特點。

  10月17日—19日,記者在歐尚等超市都發現了少量有機食品的身影,而在網絡上,有機食品更是比比皆是,而他們的共同點是——價格很高。

  記者在淘寶上輸入“有機食品”進行搜索,發現有機食品涵蓋了大米、粗糧、牛奶、紅棗、蔬菜以及水果各個品類。一家名為“甘畝侖食品專營店”的店舖裏的“蓓嘉紅天然有機食品1000克特級紅棗”售價136元,“彩虹雨有機健康生活館”裏銷售的有機油菜500克售價14元,“小綠葉有機蔬菜”店裏的一款有機甘藍500克售價16元,“和樂康有機健康超市”裏的“有機新鮮白金針菇”250g售價15.80元,價格均比同類的普通食品高出幾倍。

  如果説這價格還不算“太嚇人”,還在人們的承受範圍,那麼還有更高更嚇人的。在一家名為“塞外香淘寶專營店”裏,一款標為“寧夏大米頂級興寧一號有機大米”2500g,標價是598元,折算下來是119.60元/500g,比普通大米高出三十多倍。

  據了解,有機蔬菜的概念出現在20世紀初,首先由歐洲國家提出來。我國于1994年也成立了“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有機蔬菜是指在整個生産過程中必須按照有機農業的生産方式進行,也就是説不能使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等化學物質,不能使用基因技術,同時還必須經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的質量控制和審查。

  北京鄉土鄉親有機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翼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現在有機食品的價格並不合理。首先,有機食品與普通食品的價格相比不合理,其次是有機食品的價格與其品質相比更不合理。“有機食品的生産成本比普通産品只高出10%-30%,主要是流通成本太高,因為市場規模不是很大,損耗比較大,超市裏的蔬菜損耗一般為45%。在國外,有機食品一般高出普通食品20%。”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環保專家董金獅告訴記者,消費者選擇“有機食品”主要是因為它的“安全系數更高一些”,但“有機食品的稱號與本身質量沒有多大關係,跟營養更沒關係”。

  部分有機食品“名不符實”

  記者採訪中發現,很多有機食品的包裝上都貼有綠色的有機食品認證標識,而這可謂是有機食品的“身份證”,不過市場上也有不少食品並沒有該標識,卻也自稱是“有機食品”,打著高價售賣。

  按照2005年由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的《有機食品國家標準》,在有機農業種植中,土地、大氣、水環境、選種、施用肥料、除蟲方式等因素都須遵循嚴格的規定。並且,只有通過具有國家資質的機構認證的食品才可稱為有機食品。

  不過,近期媒體曝出,這種認證也使得有機食品的真假有了可“活動”的空間,現在社會上花費一兩萬元便可以得到有機食品的認證標誌。

  “真正的有機食品認證本身並沒有錯,目前造成有機食品市場混亂的主要原因就是認證的混亂、標準的執行力度及後期的監管力度不夠。”董金獅指出,“現在是認證的門檻很高,但進了門就沒人管了。”

  據專家介紹,由於有機食品生産過程複雜、週期長、動用人工多、産量低,加上消費者大都不認識真正的有機食品,於是,利用普通食品冒充有機食品便成為眾多商家普遍採用的做法。生産商為取得一個合法的“身份”,往往在小塊地上,生産經過嚴格程序控制的有機食品,一旦獲得了認證,有了標簽後,就對普通食品進行加工包裝,其成本遠遠低於從源頭開始的有機食品生産。

  如果説這是持身份證的造假的話,那麼,那些沒有獲得有機食品認證,卻打著“有機食品”名義在銷售的商品就是完全的假冒了。

  在一家名為“土蜂釀土蜜”的店舖內,一款芝麻油標明是“有機食品”,售價500克48元。不過記者並未在該店內看到有機食品認證證書及有機食品認證標識。而該賣家在産品介紹中如此闡述所謂的“有機食品”:“我家麻油用的芝麻都是自己家裏種的土芝麻,顆粒很小,不是買來的顆粒很大的芝麻,所以榨出來的麻油特別香。而且不摻任何其他的東西。一年只有50斤左右。”而另一賣家售賣的所謂“有機黃豆”,同樣也是“農家自種”,號稱“無污染、無任何添加”。

  那麼這種食品能算是有機食品嗎?董金獅告訴記者,有機食品並不是簡單的不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它至少需要符合四個方面的標準:第一,原料必須來自於有機農業生産體系,或採用有機方式採集的野生天然産品;第二,産品在整個生産過程中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的加工、包裝、儲藏和運輸標準;第三,生産者在有機食品生産和流通過程中,有完善的質量控制和跟蹤審查體系,有完整的生産和銷售記錄檔案;第四,必須通過獨立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這種農家自種地食品,就算種植過程能達標,加工過程也未必有機,而且沒有經過相關機構的認證,自然不是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營養並非更勝一籌

  記者調查中發現,不少有機食品的售賣商家都在宣傳中強調:有機食品更營養。

  在淘寶一家名為“甘畝侖食品專營店”的店舖中一款名為“蓓嘉紅天然有機食品、特級紅棗大棗、阿克蘇紅棗”在其産品介紹中特意指出:“有機蔬菜和水果中抗氧化劑的含量比常規食品高40%,”同時還含有“更高的有益礦物質,如鐵和鋅”,“有機食品有助提高人們的營養吸收。”另一家“蔬果園旗艦店”裏銷售的“有機豇豆”在介紹中同樣強調,吃有機蔬菜更健康,並稱“很多報告指出,有機蔬菜富含高級營養。”

  那麼,有機食品真的比普通食品更有營養嗎?食品工程科普作家雲無心告訴記者,自“有機農業”出現以來,其産品是否“更營養”的問題就一直爭論激烈。許多關於有機農業的研究也致力於比較有機産品和常規産品的差異,不過一直也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美國農業部一直公開申明,不對有機産品是否更有營養和更安全發表評論,也不允許宣傳有機産品對常規産品的優勢。

  英國食品標準局(FSA)委託倫敦衛生與熱帶醫藥學院(LSHTM)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進行系統整理。他們把這些研究中檢測過的幾百種營養成分分為11類,對所有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最終,他們的結論是“有機産品和常規産品在營養方面沒有差異”。

1/2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