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談車論道
去年愚人節的一紙政府公文,讓北京許多開車的上班族,在高油價之外又多了一個心病——停不起。
第一小時10塊,第二小時15,第三小時20,這是作者工作單位門口路邊停車收費的標準。計算一下,如果每日按照8小時工作制停車於此,需要繳納的停車費將會達到近150元。一個月下來,扣除雙休日,這個數字會變成驚人的3000多元。儘管這基本不會成為常規的現實,但4位數的停車支出,對於普通工薪族來説,無論如何都是難以接受的額外負擔。
除了高昂的收費額度,停車收費的投向和使用不明晰,也是很多車主心有不滿的理由之一。按照管理,停車費收入作為專項資金,主要用來建設停車位和治理交通擁堵,不能擴大使用範圍,更不能挪作其他領域使用。在我國,佔路停車費用是收歸政府的,但目前該項收費和支出,普通人幾乎無從知曉。因而政府如果不能夠儘快建立起透明、可信的停車費管理機制,做不到定期向社會公開資金收入和去向,那麼這筆未有經過聽證環節的高額收費項目,收取的不僅是民資,更有民怨。
汽車,以及汽車社會的最終意義,是賦予個人一種生活的自由,行動的解放。不用遵循公共交通死板的時刻表,不用擔憂天氣、時間的莫測變換。然而,從限行,到限購,再到現在的停車漲價,開車在北京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束縛與負擔。可以説,只要城市建設的規劃依舊缺乏科學前瞻,調整的政策依然篤信經濟杠桿,管理貫徹中無法做到公平公正,改善城市擁堵、實現一路暢通,只能是一廂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