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孫瑞灼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6月26日上午審議預算法修正案草案,明確規定地方政府不能舉債。只有法律或國務院規定才可由國務院財政部門代地方政府發行債券。
近些年地方政府債務急劇上升達十萬多億元,在這種情況下,預算法修正案從嚴規範地方債務,明確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在筆者看來,簡單地禁止地方政府舉債恐怕是禁不住的,這一問題還得從體制上來破解。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背負鉅額債務的原因,歸根結底是我國財政體制的因素。我國當前的財稅體制,更多地把財稅收入向中央集中,而轉移支付制度又不完善,這就直接影響了地方政府的財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要承擔大量的公共事務支出,這導致在財政體制上“頭重腳輕”現象比較嚴重。其次,這也與地方政府自身的因素有關。一些地方政府好大喜功,喜歡搞形象工程,不顧自身財力超前建設、重復建設現象普遍,給地方財政帶來巨大壓力;“三公”消費無法遏制,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地方財政資金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入不敷出的現況迫使地方政府舉債過日。第三,各地發展不平衡,財政收入差距過大,一些富裕地方的財政富可敵國,而一些窮的地方,無法維持政府部門的正常運轉,加劇了地方負債。
要破解地方財政“舉債過日”的困境,除了致力發展地方經濟,縮小各地經濟發展的差距外,改革現有的財政收入分配體制也刻不容緩。事實上,當地方財政收入不足以平衡財政支出的時候,地方政府除了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壓縮本級公共服務支出,以及“跑部錢進”之外,只能利用轄區內資源獲取預算外收入。面對鉅額的債務壓力,地方政府不得不走上“賣地還貸”之路。因此,必須改革現有的財政收入分配體制,增加地方政府在財政收入分配體系中的比重,改變目前這種中央富、地方窮的“頭重腳輕”局面。
其次,必須加大對地方融資的審核和監督。當前,由於缺乏科學決策程序,一些官員出於個人政績的考慮,僅憑個人意志拍板,脫離現實,不顧財力民力,前建後拆、前拆後建的重復建設現象和盲目投資建設“形象工程”的現象較為普遍。特別是在“新官不理舊債”官場風俗下,一些地方官員在任期內大舉借債,最後把一個爛攤子留給下任的情況並不少見,結果導致社會資源浪費嚴重,引起群眾不滿。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確保有限的地方財政資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用於造福人民、改善民生,縮減行政成本,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減少公共財政資金“跑、冒、滴、漏”現象,是擺在首位的問題。顯然,如果沒有相應的跟蹤監督措施,恐怕無法防止資金被挪用,甚至被用於“政績工程”建設。因此,地方融資必須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管理,由地方人大審核、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