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破發如今已成為家常便飯,這是從市場現象方面説的;申購新股如今也像交易股票一樣,非有過硬的基本功難以保證盈利,這是就一般投資者來説的;破發還可能成為另一項改革的“偉大成就”,這是從新股所謂新政的目標方面説的。
昨日5隻新股上市,中小板有4隻,滬市主板有1隻。破發的,既有發行市盈率高達30多倍的猛獅科技,也有發行市盈率只有12.5倍的百隆東方。再以6月1日截止昨日以來上市的新股考察,據同花順iFinD統計,這段時間共有14隻新股分別在滬市主板(2隻)、中小板(7隻)、創業板(5隻)上市,除了中小板的黃海機械、宏大爆破兩隻上漲和創業板的華燦光電不漲不跌外,其他全部錄得“負上漲”,跌幅最大的已達到10%以上。
這樣的數據,被輿論稱為“破發潮”是名實相副的。究其原因,也許有三:一是交易所近期連續不斷地對準二級市場“開火”,炒新一族一時成了“過街老鼠”,暫時只有偃旗息鼓;二是“新政”修改限售規定,讓網下申購者首日上市即可交易,大多機構一上市就集中拋售讓股價短期內被壓得難以抬頭;三是市場弱勢難改,也影響股價表現。更何況,按市場化邏輯,避免在熊市中發行,是一個公司利益最大化所應採取的措施,因為這個時候的發行成本比行情好時要高出很多。迫不及待要發行的,當然可以從另外角度理解為公司眼下狀況不妙,而這樣質地的公司,募資後能經營得風生水起的,註定會是鳳毛麟角。
不過,從另外的角度看,“新政”之後,新股發行的“三高”現象也因此而有所改善,至少就目前看來,A股長期以來形成的“逢新必炒”的奇特現象將因此而得到轉變。至於這種轉變是不是合理,措施算不算公平,與“市場化”的距離有多遠,則應另當別論。
別的暫且不説,既然這個市場融資永遠都是第一要務,就總會有新股不停地上市,就需要大家去申購。雖然通過不斷的“破發”可以提醒喜新厭舊的投資者“新股有風險申購須謹慎”,但這不應該就是目的。目的應該是讓投資者學會分析新股,也就是對值不值得去申購有個理性的認識。可惜,這似乎是個難題。
難的原因跟分析A股上市公司是一樣的,包裝、偽裝、造假、欺詐……上市公司無所不用其極,因為這是個違規成本低廉的市場,我們聽得最多的都是“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通知、規定之類的規章,管理層雖然不時出臺新規“恐嚇”違規者,但至今並未見過像香港證監會對洪良國際一樣的處罰力度,這些規章的震懾作用自然也就十分有限。
而很難辨別上市公司良莠的市場,投資者就只能從其他方面來判斷新股的“價值”,比如從市場角度判斷未來行情會不會走好,公司所處行業符不符合板塊熱點等等,而這顯然還是屬於“搏一把”的範疇,與監管層所倡導的“價值投資”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