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誰要是在正式場合提出作為標題的問題,很可能會被當成惡作劇。其實,這看似無需回答的問題,並不比“什麼是存在”之類的哲學問題更加無聊——比如我就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每天使用著“投資”一詞的人們,對“投資”的理解卻大不相同。對於不同的人來説,養雞下蛋是投資,買賣房産是投資,去銀行存錢或買理財産品是投資,買賣古董字畫、郵票紀念幣是投資,買賣紅木傢具和紫砂壺等東西也是投資。最後,對於金融投資機構來説,買賣股票債券乃至幾個月之後的小麥玉米等等居然還是投資。此外,多數人還有一個共同的習慣,就是認為別人做的事情不是投資,而是“投機”——這個詞就不那麼光彩,近乎“賭博”的同義語了。
為了避免在名詞上過多的爭執,我們姑且承認上述所有活動都是投資。這樣一來,我發現從眾多的“投資”活動中,大體可找到兩類極端的模式:
第一類投資以獲取未來投資標的本身所産生的現金流為目的,典型的代表是固息債券;我們投資這類債券是為了獲得給定的利息。
第二類投資著眼于物品的稀缺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升值潛力,古董字畫郵票等等都是此類投資的典型代表。這一類投資標的本身不能産生任何現金流,其價格完全取決於稀缺性。稀缺性的首要前提是供給十分有限(至少相對人們持有的貨幣來説);同時,它也是具有強烈主觀情緒色彩的概念。
現實中其他投資標的處於兩個極端之間的某個位置。也就是説,它們或多或少能産生一些未來現金流,同時也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稀缺性,從而具備“收藏品”的某些特質。如房産本身能産生租金收入,但是某些房産的價格卻遠遠超出了租金的現值,這就只能解釋為獨特地段(供給受限)和人們獨特偏好的合力下形成的稀缺性作祟。
金融市場上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例如:股票因能獲得企業盈利的分配,毫無疑問地具有“類債券”的某些特徵;在投資學的教科書裏,市盈率以及企業盈利增長等因素都是評價股票價值的重要指標。但是在資本市場上,我們常常看到某些股票由於流通盤較小、具備某些特殊概念,容易吸引大量投資者關注等因素,價格大幅高於企業盈利所能解釋的水平。有人將這種現象歸結于投資者素質不高,斥為“投機”、“博傻”,當然有道理;但換一個角度來看,這種現象卻恰恰是該種股票稀缺性的反映。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其實什麼是“投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想要哪種“投資”。如果我們希望股價能大體上反映企業的盈利和增長前景,從而合理地引導資源配置,那麼努力方向就應該是盡可能減少股票的稀缺性,從而降低由此帶來的“收藏價值”。反之,如果上市身份就具有高度的稀缺性,那麼企業盈利對於股價的重要性就會下降。
⊙鵬華基金固定收益部 副總經理 陽先偉
(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