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劉登亮),在菜博會期間,本台記者就農村金融與農村致富的相關問題專訪“大棚蔬菜之父”王樂義和壽光農村商業銀行董事長崔建強。
一、壽光農村商業銀行的市場定位是什麼?
壽光農村商業銀行始終堅持面向三農、面向社區、面向中小企業和面向縣域經濟的市場定位不動搖,是支持三農發展的主力軍,始終致力於農村金融服務的創新和提高。
二、作為農村金融機構,如何實現農村金融服務全覆蓋?
農村金融服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信貸資金服務,另一方面是支付結算服務。
(一)在信貸資金服務方面。我們壽光農村商業銀行在省市聯社的領導下,針對縣域金融服務主體,將服務主體分為農戶、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和中小企業四部分。針對不同的服務主體,我們創新研發了5大系列40多種信貸産品進行匹配。同時,為滿足廣大客戶的投資需求,我們還推出了自己的“富民B系列”理財計劃和實物黃金、白銀等理財産品。也就是説,客戶只要有資金需求,我們就會為其提供相應的信貸産品和理財産品,能夠充分滿足其資金和投資需求。如在支持農戶方面,我們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服務需求,從2000年開始開展以評定信用村、戶為主要內容,以推行貸款證、貸款上櫃臺為重點的支農營銷網絡建設,逐步構建了“支農協理員、客戶經理、總行、支行‘四位一體’”的信用建設網絡;2007年,我們與村委、農戶共同組建了村級大聯保形式的“金紐帶”信用互助協會,農戶授信額度也由5萬元提高到100萬元,貸款利率較原來優惠30%;2009年,開展了“普惠金融工程”,對評定流程進行再造,將18周歲至65周歲以內的農戶全部納入信用評定範圍,發放信易通卡,農戶可根據自身實際需要,持信易通卡、身份證直接到櫃臺辦理貸款,隨用隨貸,真正做到了貸款像存款一樣方便。到目前,我行已對全市975個村20.7萬戶農戶進行信用評定,授信額度182.7億元,覆蓋面達到100%。2011年,為進一步推動社會文明建設,優化社會信用環境,壽光市委宣傳部聯合我行于2011年1月到8月在全市啟動了“文明信用聯動聯評”工程。通過該項活動的開展,實現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有效結合,讓老百姓在提高物質利益的過程中,自覺地提高了自己的文明素質,使得全市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抓手,找到了很好的落腳點,有效地推動了全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時,針對收入低、人品好、勤勞肯幹的農村貧困戶和下崗職工,我們推出了“春雨助農工程”小額信用貸款,金額不超過2萬元,基準利率,上櫃臺辦理,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到目前,已辦理貸款43戶金額84萬元。
(二)支付結算服務方面。近年來,我們壽光農村商業銀行認真貫徹落實人民銀行和省、市聯社支付結算業務工作部署,以“萬村千鄉”工程為載體,以支付結算渠道建設和助農取款機具布放為渠道,在壽光服務轄區內構建起了廣域覆蓋的支付結算網絡,大大提升了農村地域金融服務水平。到2011年底,我們壽光農村商業銀行轄屬營業網點87處;開通支付系統網點87家;安裝ATM自助存、取款機115台;安裝POS機具872台;布放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141台;開通網上銀行2424個、手機銀行7484個,累計發行銀行卡超過25萬張。如我行2010年推出了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讓老百姓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存取款、轉賬、查詢和繳費等基本金融業務,是“有人值守的24小時自助銀行”。目前,我行已布放141台,投放量居全省第一。今後,我行將加快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布放進度,在2年的時間內確保全市每2個自然村就有1台自助服務終端,真正建立農村“20分鐘金融服務圈”。可以説,讓農民真正享受到了“足不出戶可繳費、身不出村存取款、田間地頭能轉賬”的實惠,為無銀行網點的鄉村提供了“家門口”式服務。
三、對於解決三農、中小企業貸款難,作為農村金融機構,您認為主要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創新?
我們壽光農村商業銀行作為面向三農的中小金融機構,始終按照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引和方向,主要是圍繞“廣覆蓋、可持續、多元化、普適性”這四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廣覆蓋,就是讓每個人都享有信貸的權利,每個人都能獲得資金,啟動項目,發家致富,真正實現“普惠金融”,如孟加拉的“尤努斯模式”,積極推動和發展“小額貸款”服務,專門提供給因貧窮而無法獲得傳統銀行貸款的創業者。在我們中國,有數量龐大的農村金融機構,我們這些銀行的責任就是為廣大的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務,通過創新擔保方式,讓他們很容易的得到發展資金,或種植,或養殖,從而發家致富,提高生活幸福指數。尤其是對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人們,他們家庭窘困,生活困難,這需要我們農村金融機構去創新産品,去鼓勵和支持人窮心不窮的人們自食其力,擺脫貧困,從社會底層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而努力!在壽光,我們創立了我們自己的社會責任品牌“春雨助農工程”,推出了“小額信用貸款”,實行基準利率,無需擔保,上櫃臺辦理,幫助人品好,有進取心的貧困百姓啟動項目,發家致富。
可持續,對借款人來説,就是讓每個人能夠具有持續獲得資金的條件,並將這種條件轉變為持續的生産力。簡單地説,就是借款人獲得資金的便利性和連續性。如為農戶推出“貸款證”,授信3年,隨用隨貸,不受時間限制,老百姓在授信額度內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貸款的金額和時間,以便更好地發展生産,同時也很好地節省了融資成本。對貸款人(銀行)來説,就是在企業內部建立一種持續的信貸管理機制,通過流程再造,在支持借款人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很好的控制風險,從而形成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這是對銀行自身經營和管理機制的深層次探索。
多元化,一是借款人需求的多元化,銀行要能夠為其提供多元化的産品,能夠提供綜合的融資解決方案,滿足客戶的多方面的融資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老百姓的資金需求的層次也會發生變化,作為銀行來説,我們就是要適應這種變化,能夠為他們“量體裁衣”,如在組織健全、民風樸實、信用程度高的村,我們2007年在全國率先研發推出了“金紐帶”大聯保體貸款,利率較聯戶聯保貸款低40%左右,不但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而且推動了社會信用度的提升。二是銀行要實現多元化,不僅僅是産品的多元化,而且要實現經營方式的多元化,實現盈利增長模式的多元化。所謂銀行的多元化,就是擺脫存貸款利差的“一枝獨秀”的收入局面,努力尋求自身的效益增長點,像大力發展中間業務、理財業務,等等。如去年,我們針對老百姓理財意識的提高,又推出了富民理財、黃金等理財産品,還開辦了保管箱代客保管業務,等等。
普適性,就是銀行的經營發展模式具備普遍的適應性,能夠在全國各地進行移植和嫁接,實現“可複製”,具備快速持續擴張的特性。隨著農村金融政策的調整,大銀行紛紛研發小額信貸産品,把客戶群延伸到了農民,縣域經濟成為各大金融機構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的新“藍海”。作為一直以面向三農和縣域經濟的中小金融機構,我們需要考慮的是自身發展,如何發揮自己多年來成功的零售業務的優勢,做大做強。跨區域經營為我們實現自身優勢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我們這些中小金融機構可以將我們成功的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服務模式成功複製,從而去開拓屬於我們更加廣闊的天地。這既是對自身經營管理能力的一種考驗,也是對未來發展模式的一種探索。
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也是我們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馳騁的舞臺。這些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的體會和收穫很多,但感觸最深的是要實現銀行和當地經濟的共贏、協同發展,關鍵是要探索出成熟的管理和服務模式。模式的創新是我們銀行發展的立行之本,也是我們企業公民應肩負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