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世界各國在茶葉生産中都使用農藥
進出口國存在利益博弈,進口國通過標準設置貿易壁壘
我國應完善標準,加強質量控制,規範和減少農藥使用
5月2日,本報“求證”欄目刊登《我國茶葉是安全的》報道。文章指出茶葉農藥殘留不等於農藥超標,某環保組織從我國九大品牌茶企18份樣品中檢測出的大部分農殘量符合我國標準和日本標準。雖然中國標準與歐盟標準存在差異,但遵循國際食品法典原則,也與其他茶葉出口國類似,不存在標準過低的問題。
那麼,中國標準為何比歐盟松?一些國家和地區進口檢測標準為何不斷提高?如何才能減少農藥使用,從根本上提升茶葉品質?本報記者繼續深入採訪。
疑問一:歐盟標準為何異常嚴格?
【回應】 出口國和進口國之間存在利益博弈
中國茶葉農藥殘留標準為何比歐盟標準松?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茶學專家陳宗懋説:“從世界範圍來看,茶葉的生産量大於銷售量,兩者每年平均相差30萬噸左右,導致進口國佔據優勢。歐盟等發達國家是世界上主要的茶葉進口國,他們傾向於制定更為嚴格的標準。而茶葉的出口國在制定標準時,相對較寬。”也就是説,茶葉出口國在制定茶葉標準時要綜合考慮茶葉食用安全和商品出口兩個方面。
“比如日本,既是茶葉出口國也是茶葉進口國,它在制定標準時就會採取寬嚴結合的方式,有利於本國茶葉出口的標準就寬一些,而與進口茶葉相關的標準就嚴格一些。類似的例子在農産品領域很常見,比如澳大利亞是牛羊肉的主要出口國,其在制定標準時就比較寬。”陳宗懋説。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研究員簡秋強調,歐盟本身不生産茶葉,大部分進口自中國、斯裏蘭卡和印度。歐盟對於沒有在他們國家登記的農藥實行的是一律限量標準。這個一律限量標準沒有經過風險評估,它只是一個國家為了滿足貿易需求制定的一項管理措施。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劉新表示,標準的制定首先要考慮食用安全,在充分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也考慮國情,以推進産業的持續發展。但是在標準問題上,茶葉生産國和消費國之間會有利益的博弈,一些國家出於貿易保護等方面的考慮,所制定的限量標準寬嚴不一。
疑問二:國際標準為何不斷提高?
【回應】 保障食品安全,同時維護本國利益
據了解,截至目前,中國茶園種植面積約佔世界茶園面積總量的50%;中國茶葉産量2005年超過印度,成為世界第一大茶葉生産國,約佔世界産量的31%;2009年中國茶葉出口數量首次突破30萬噸。
海峽茶業交流協會副會長趙覺榮説,隨著中國茶産業規模擴張,國際茶葉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國際檢測標準不斷提高就是一例。
專家介紹,從2006年起,歐盟將茶葉農藥殘留的檢驗項目從193項增加到210項;2006年,日本進口茶葉殘留檢測項目由71項增加到276項;2007年,歐盟檢驗標準再次提高,增加10個項目限量,更新10個農殘項目的新限量,一些限量非常低的農殘標準事實上就意味著禁止此種農藥或殺蟲劑的使用。從2011年10月起,歐盟對中國輸歐茶葉採取新的進境口岸檢驗措施,必須通過歐盟指定口岸進入;同時,歐盟還對10%的貨物進行農藥檢測,如果該批貨物被抽中檢測,則要實施100%抽樣檢測。
今年3月,日本考慮提高檢測標準,其中關鍵一條是“三唑磷在日本的茶葉限量,計劃從0.05毫克/千克調整至0.01毫克/千克”。按照日本規定,若有5%的産品被檢出不合格,日方將全面禁止對此類産品的進口。
“日本此舉實屬貿易壁壘。我國三唑磷並未被禁用,水稻等農作物都還在用。日本不生産、不使用三唑磷,因此日本的茶葉界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應用這一指標排擠進口的産品。”廈門茶葉協會秘書長陳志雄説。
疑問三:如何減少茶葉農藥殘留?
【回應】 進行全程質量控制,發展綠色有機茶
那麼,在茶葉生産中能否不使用農藥呢?對此,劉新表示,農藥是用來防治農林牧生産中有害生物的一類産品,由於使用農藥,全世界每年可挽回農産品損失20%—25%。對茶葉生産來説,目前還不能完全擺脫農藥,世界各國在茶葉生産中都使用農藥,也會在茶葉中檢出農藥殘留。因此,關鍵是要更加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藥。
據介紹,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茶葉生産國,但中國茶葉産品的零售單價經常只有印度、肯尼亞、斯裏蘭卡等國家産品的一半。這其中的原因較多,比如在生物育種方面落後於日本、肯尼亞;茶葉産品多元化方面落後於斯裏蘭卡;茶葉功能研究方面落後於美國、日本。但相比于這些,以農殘為主要內容的“綠色壁壘”,才是懸于中國近7萬家制茶企業頭上最厲害的一把劍。
此次報告中,福建的鐵觀音是被關注的“熱點”,18種樣品中共有4種鐵觀音。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最大的鐵觀音生産基地福建省安溪縣在發展茶葉經濟過程中,一直試圖破解農藥殘留難題。
“要想根本改變‘綠色壁壘’的限制,關鍵還是要改變傳統只重‘量’不重‘質’的生産觀念。”福建農林大學相關學科教授告訴記者。
早在2007年,福建省茶葉學會會長馮廷佺就提出,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殘問題,保持福建省茶葉的競爭力,建設生態茶園、推廣有機茶是一條路子。
“福建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完全適合種植有機茶。”福建農林大學茶學系主任孫威江博士説。有機茶的“有機”並非化學意義上的“有機”,而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進行全程質量控制,特別強調獲得産品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産品本身。
福建省檢驗檢疫局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近年推行由5—12戶茶農相互擔保的出口茶葉基地管理模式,對農藥發放、用藥監管、鮮葉採摘、毛茶抽檢、原料收購、茶葉入庫、聯作小組監管處理等11個方面作明確規定,規範茶葉中農藥的使用。
據介紹,農業部從2009年開始把茶葉納入農産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範圍,每年4月和10月對20個主産和主銷省(區、市)農貿市場、批發市場、超市和專賣店銷售的綠茶開展農藥殘留監測,3年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6.4%、95.7%和98.1%。下一步,農業部將加快推廣使用高效、低風險的農藥品種,推進標準化生産;同時加快標準制定,健全茶葉農藥殘留標準體系。(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