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毒膠囊事件持續發酵,不僅多家知名藥企身陷醜聞,而且用廢皮革提取明膠進而製作空心膠囊的産業鏈也逐漸清晰。令人想不到的是,用廢皮革提取食用明膠,居然曾獲得過國家專利!
4月27日的《華商報》報道説,國家知識産權局相關負責人在回應“皮革廢料制食用明膠成專利技術”這一疑問時提到,國家知識産權局受理過10件利用皮革廢料提取食用明膠的相關專利申請,其中2件曾獲得批准,但均已失效,目前沒有處於有效狀態的相關專利。
在國家知識産權局相關負責人作出這一回應之前,“廢皮革提取食用明膠”這樣的作坊産業,給人的印象一直是見不得光。但誰又想得到,這個技術居然還曾經獲得過國家專利,破皮鞋生産食用膠,居然還是受保護的,天下奇聞,恐怕莫過於此。如今專利雖已失效,但有一個問題卻不得不追問下去這種害人不淺的技術,當初是怎麼通過嚴格的專利審核的?
設置國家專利的目的,是鼓勵和保護髮明創新,但專利之審核,卻不能陷入“唯技術論”的泥沼之中。實際上,為了遏制專利審核的“唯技術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已經做出明確限制:對違反法律、社會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此外,《食品添加劑明膠生産企業衛生規範》也明確禁止製革廠鞣制後的廢料用作食用明膠原料。這些法律法規的目的就是“技術要為公共利益讓路”,一項技術,不管它怎麼創新,只要妨害公共利益,就應該被束之高閣,更不用説獲取國家專利了。國家知識産權局相關負責人也説,審核專利申請時,將重點考慮這些遏制“有害專利”的法律法規,那麼,“皮革廢料制食用明膠”這一有害專利,當初又是怎樣通過審核的呢?審核者又該承擔怎樣的瀆職責任?
無視公共利益、只管産業價值的“唯技術論”已經害人不淺,其中食品和藥品領域更是重災區。如成為國人心中永遠之痛的“三聚氰胺事件”,往生乳中添加三聚氰胺以提高蛋白質含量,就曾被視為行業內的新技術,成為節約成本、提高産值的典型。但正是這樣的所謂新技術,卻害了無數的人。而我國食品領域添加劑氾濫,也是“唯技術論”結出的惡果,甚至連一個小小的麵粉增白劑,居然也在公眾質疑聲中頑強生存了二十幾年才被禁用。
食品安全事故頻出,“還能放心吃什麼”成了天問。打補丁式的整治,無法杜絕食品安全事故,更無法挽回人們的信心。樹立“公共利益高於一切”的理念,走出“唯技術論”的泥沼,不管是行業利益還是其他經濟方面的考慮,都應該以不損害公共利益為前提,如此,食品和藥品行業才能正本清源,國人才能有“吃得安全”的基本信心。
(本報評論員 趙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