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期,證券市場整肅重拳頻出,包括監管層將加強對粉飾業績、利潤操縱行為的監管,將出臺首部《證券期貨市場誠信監督管理辦法》,對發審委委員遴選實行存在失信記錄“一票否決”制度等。
“包裝”“造假”上市成證券市場污點
4月22日,香港證監會宣佈,因兆豐資本未能就洪良國際上市履行保薦人職責,決定撤銷兆豐資本就機構融資提供意見的牌照,並罰款4200萬港元,同時凍結洪良國際9.97億港元的募集資金,擬歸還給小股東。
這一事件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也讓IPO過程中一些潛規則浮出水面,並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證監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06年以來共有231家公司的IPO申請被證監會發審委否決,除持續盈利能力存在問題外,“財務數據異常、且招股説明書未能做出合理解釋”也是擬IPO企業上市折戟的主因之一。而異常的財務數據背後,往往顯露出部分企業粉飾業績、利潤操縱的行為。
還有一部分公司因造假敗露而在上市過程中被緊急叫停,例如立立電子、蘇州恒久、勝景山河。
證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IPO企業粉飾業績、利潤操縱主要體現為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像綠大地一樣虛構業績、欺詐上市;二是在會計準則執行層面操縱利潤,比如延長固定資産折舊年限、降低壞賬計提比例、改變收入確認方式等;三是利用會計準則“盲點”或採取新方式所實施的利潤、資産操縱行為;四是人為改變正常生産經營活動,例如延期付款增加現金流、推遲廣告投資減少銷售費用等。
這些污點公司就像一個個沉重的包袱,打壓和影響了中國證券市場的穩定和正常發展,也讓投資者産生了疑問,為什麼這些“過度包裝”和“粉飾業績造假”的問題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