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徐以升:怎麼看待中國央行資産規模世界第一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4日 08: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徐以升

  本報昨刊文《中國央行資産規模全球最大》,指出中國央行目前28萬億元人民幣(約4.5萬億美元)的總資産規模,超過美聯儲(3萬億美元)、歐洲央行(3.5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該文還引述渣打銀行的報告稱,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對全球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貢獻2011年全球佔比達到52%。

  應該怎麼看中國央行資産規模世界第一?怎麼看中國對世界貨幣供應量增長的貢獻?怎麼看中國央行、人民幣在全球體系中的角色?筆者認為,這裡有較多事實需要進一步梳理。

  第一,中國央行的資産負債表是典型的“大而不穩”,蘊含著非常大的風險。從結構、風險的角度看清楚中國央行資産負債表,不僅必要,而且有利於清晰未來人民幣匯率走向、清晰中國金融體系的總體穩定程度、清晰中國財政體系的潛在風險。

  自2003年開啟的中國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包括政策性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其本質是:中國央行以自身資産負債表的惡化美化了中國國有銀行的資産負債表。據累計測算,中國央行和中國財政為銀行業改革支付了3.6萬億元人民幣的成本。

  截止到2011年底,在央行資産負債表的資産端,央行有1.1萬億元的“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有約0.7萬億元的“其他資産”。這些部分基本為對四家資産管理公司的壞賬置換票據,以及包括有些地方政府在內的再貸款。如果按市場公允價值評估,其基本可以歸類為壞賬。

  第二,過去10年,在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的總背景下,中國企業界、金融界基本不持有美元資産。比如即便是得到了匯金公司的美元資本金注資,但幾家被注資銀行最後都陸續將美元結匯換成了人民幣。其總的結果是,中國央行承擔了中國總體經濟的貨幣錯配風險。其表現是,截止到2011年底,央行外匯資産佔比高達83%,而美聯儲幾乎無外匯資産。

  第三,央行資産負債表的負債端結構惡化同樣嚴重。貨幣發行是央行不需要支付成本的負債,但2003年到2011年,央行貨幣發行佔總負債的比例從36.3%下降到了19.8%。存款準備金、央票等大量付息負債的提升,也成為央行資産負債表膨脹的原因之一。按照筆者之前的研究測算,2003年到2010年底央行為對衝外匯佔款支付的利息成本,就達到1.08萬億元人民幣。

  以上三條是從結構上認清中國央行世界第一規模資産負債表的三個重要角度。不過,由於人民幣不是主要的國際貨幣,這種擴張是局部性的,不是全球性的。雖然是世界第一,但由於人民幣基本在中國境內使用,中國央行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以及中國貨幣擴張對全球的影響,不僅達不到第一、達不到所謂52%的比例,甚至可以説還是非常微弱的。

  由於不是全球貨幣,中國央行資産負債表的擴張、M2規模的膨脹對全球的影響機制有兩個:一是這種擴張通過通脹弱化人民幣的購買力、提高人民幣實際匯率,給人民幣帶來貶值壓力;二是在目前人民幣匯率相對較高的背景下,人民幣規模的擴張放大了全球需求。

  真正對全球貨幣擴張、全球金融市場産生重大影響的,是全球基礎貨幣的擴張,而不是全球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擴張。在基礎貨幣擴張層面,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給全球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基礎貨幣擴張。

  在2009年3月之後,全球實體經濟跌跌撞撞、復蘇乏力,但以石油價格為代表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以美國股市和新興市場股市為代表的全球股票市場,以中國房地産市場為代表的全球地産市場,都出現了一定的新的泡沫式增長,這種全球影響,主要是由於發達經濟體央行的基礎貨幣擴張所導致的。

  在全球金融體系的金字塔格局中,美聯儲依然處於全球貨幣擴張的頂端,歐洲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等國際主要央行處於第二梯隊,中國央行等則依然受到被動影響。

  換句話説,發達經濟體量化寬鬆政策的負面影響,是由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經濟體共同承擔的。而中國央行資産負債表的膨脹、中國貨幣規模的擴張,則主要是由中國自身來承擔,人民幣購買力的下降是這種承擔的主要方式。

  (作者係本報評論部主任)

熱詞:

  • 徐以升
  • 中國央行
  • 資産規模
  • 世界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