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黃明:中國經濟缺少高效益的“輸血鏈”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2日 15: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資本市場雖然不是製造商品的生産工廠,卻是經濟的輸血系統它將社會上的閒置資金吸納過來,輸送到需要的地方,幫助企業擴大再生産,提供就業機會,進而創造財富。每個龐大的跨國企業誕生與成長背後都有一條高效益輸血鏈。 ”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黃明看來,中國經濟正是缺少這樣一條高效益的輸血鏈。

  中國資本市場熱鬧卻不健康

  黃明認為,健康成熟的資本市場至少應該滿足四個條件第一,自由的投融資:企業能夠自由、快速上市與再融資,投資者可以自由交易;第二,相對合理的價格:市場證券價格基本上反映企業長期盈利能力,這樣輸血才會有效益,而且長期投資者可以享受到一定的收益;第三,市場參與者遵守法規,尤其是上市公司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尊重外部長期投資者利益;第四,健康的金融創新:活躍的金融創新,豐富成熟的簡單(尤其是場內)衍生産品市場,及對場外複雜衍生産品市場在披露與透明度方面的嚴格要求。

  對照這幾點看中國資本市場,就會發現距離健康成熟的資本市場還差很遠。中國老百姓不敢投資,放在銀行一年定期存款利息只有3.5%,而很多企業需要融資,但即便付20%的利息也融不到錢;企業要上市以及再融資很難,需要得到證監會批准,但審批下來要一年半載,企業的商機可能早已流失;中國資本市場的價格非常離譜,中國股市的長期投資者得不到相對穩定和一定程度的回報,經常是一輪接一輪被套牢;中國資本市場的違規行為也很多,上市企業對信息的披露與透明度以及外部投資者收益分配利益保護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不健康與資本市場的自身規律有關。其實,在任何國家,健康的資本市場的建立都是比較難的。因為資本市場不是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市場,投資者買走的只是向上市公司索要現金分紅的權利。而且,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有著極大的信息不對稱,投資者給上市公司交了錢,但上市公司會不會回報、願不願意回報投資者都是未知數。要維持這樣不平衡的市場健康發展是很難的事情。

  堅持監管與市場化“匹配”前行

  如何讓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更健康?黃明認為,加強市場化與科學合理的監管兩方面都非常重要。

  要認識到金融市場的本質是非理性的。多年來,傳統的金融理論認為金融市場是理性的,價格是合理的,監管者應該無為而治。正是在這種學術觀點的長期影響下,美國的監管層在近幾十年來對市場放任自流,縱容了金融危機的形成。近年來新産生的行為金融學理論專注于研究市場的非理性,能幫助指導金融監管。它的核心觀點是:投資者是非理性的,市場價格也常常非理性,甚至形成泡沫與崩盤。因此,監管方有責任、有義務打壓(利用非理性投資者的)違規行為,保護普通投資者,同時促進市場的理性與自由。理性市場是市場參與者與監管方共同建設出來的,不是在商學院裏面假設出來的。

  其實,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史也證明,監管與規範是非常必要的。在1930年代之前,美國股票市場是絕對自由的,連證監會都沒有,對市場操縱與虛假披露等行為都缺乏監管,但一個接一個泡沫來了,最後一個泡沫破滅引起全球的經濟蕭條。這使得美國的立法機構痛定思痛要成立證監會,把操縱市場等違規行為打擊下去。這一系列的改革才保障了美國資本市場在後來幾十年的繁榮發展。

  對於中國資本市場來説,應該堅持監管與市場化這兩條腿“匹配”往前走。千萬不要一條腿跨出一百步,另一條腿還拖在後面。

  中國監管層應該“該嚴則嚴、該松則松”,幫助市場更加守法、理性、完善與自由。首先需要儘量抑制虛假披露、利益輸送、市場操縱、內幕交易、“老鼠倉”等違規現象,才能讓長期價值投資成為市場主導力量,回饋長期股東成為企業主流行為,有利於合理價格的形成。與此同時,應該儘量逐步放開對上市、融資、賣空(融券)、金融創新、上市公司整體兼併收購、高管長期股權激勵等方面的限制,加強金融仲介的建設,才能讓市場在更自由、理性的環境下有效地實行其價格發現與資源配置功能。 (來源:解放日報)

熱詞:

  • 資本市場
  • 理性與自由
  • 輸血
  • 中國股市
  • 上市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