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郭晉暉 孫書博
對於在黑龍江一家三甲級醫院工作了快30年的護士長李榮(化名)來説,退休後每月能夠拿到一筆可觀的養老金,能夠像那些已經退了休的同事一樣,過著相對富裕而悠閒的生活,這一直是她期待的生活狀態。
不過,當知道新華社昨日公佈的《國務院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的內容之後,她開始擔憂起自己的晚年。
這並不是一份新鮮出爐的文件,早在2011年3月23日這份文件就已經內部下發。公開資料顯示,從國務院到地方政府已經多次召開相關會議部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工作。
雖然改革還沒有真正開始,但由於涉及到切身利益,全國120多萬家事業單位已經開始瀰漫著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
改革路徑
《指導意見》稱,按照社會功能將現有事業單位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産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個類別。對承擔行政職能的,逐步將其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或轉為行政機構;對從事生産經營活動的,逐步將其轉為企業;對從事公益服務的,繼續將其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強化其公益屬性。
今後5年,在清理規範基礎上完成事業單位分類,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和從事生産經營活動事業單位的改革基本完成。而且今後不再批准設立上述兩種事業單位。
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在去年舉行的全國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座談會上表示,改革將從管理方式、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會保險、財政保障等五個方面推進。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難點在於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這些領域集中了中國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但由於存在機制不活,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它們提供公益服務的供給總量不足,質量和效率都不高。
改革方案根據職責任務、服務對象和資源配置方式等情況,將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細分為兩類:承擔義務教育、基礎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衛生及基層的基本醫療服務等基本公益服務,不能或不宜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劃入公益一類;承擔高等教育、非營利醫療等公益服務,可部分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劃入公益二類。
對公益一類,根據正常業務需要,財政給予經費保障;對公益二類,根據財務收支狀況,財政給予經費補助,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予以支持。
潛在的利益受損者?
在所有改革中最大的難點是社會保障的改革。
“前些天,我一位在另一家三甲醫院的朋友還哭著跟我訴苦,她在那家醫院工作了30多年,正常退休後每個月能夠拿到的工資只有1600多元,和我這裡的4000多元沒法比。”李榮感慨地説。
沒退休之前,這兩家醫院工資收入差不多,但退休之後的收入卻有了2.5倍的差距。原因就在於兩家醫院的性質不同。
李榮所在的醫院是事業單位編制,可以獲得國家撥款的支持,退休工資也是按照事業單位工資標準發放。而她朋友所在的醫院是自負盈虧的,參加的是企業職工養老保險。
朋友的遭遇使李榮對於事業單位改革有了一種恐慌,她怕自己退休之後養老金會大幅下降到企業職工的水平。
這種恐慌早在2009年就出現過,2008年國務院就發佈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國發【2008】10號),並要求五省市在2009年啟動試點。試點方案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基本相同,為了避免退休後收入大幅降低,一些地方大學教授紛紛申請提前退休以便搭改革前的末班車。
但據本報記者了解,這三年來試點基本上沒有進展,雖然一些地區啟動了所謂的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但內容也並非試點方案的規定動作。
昨日公佈的《指導意見》表示,完善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政策,逐步建立起獨立於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險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制度與2009年試點方案並沒有不同,仍然採取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相同的社會統籌加個人賬戶的模式。企業養老保險制度這15年的實踐已經證明,由於個人賬戶的無效運行,如果僅僅依靠這個制度的自我運行,事業單位人員養老金的降低也是不可避免的。
“根據現行方案,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只有兩個方向,一就是靠這個制度自我運轉,事業單位養老金降低,二就是財政補貼更多的資金,維持養老金的較高水平。財政部門正是看到了改革之後可能需要更多的財政資金才能維持這個制度,所以一直以來都對這項改革持審慎態度。”李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