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上市餐企湘鄂情投保1億背後的“業內自省“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6日 08: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金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08年《食品安全法》推出的“食品安全責任險”3年後,終於在北京有了“第一單”。4月14日下午,上市餐飲企業湘鄂情與長安保險簽署了《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合作協議》,投保累計金額為1億元,成為迄今為止長安保險推出《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後在京城的第一單,同時也是全國金額最大的一單。

  “食品安全責任第一單”的示範意義,其亮點不在於湘鄂情高達1億的保單,而是作為一個從業者,湘鄂情投保1億背後的“業內自省”。這種“自省”意味著,以湘鄂情為代表的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把食品安全作為企業的“內生”壓力,而不是政府或者監管機構強加給企業的“負擔”。壓力若是“外生”的,受壓者總想著反抗;但若壓力是“內生”的,很多問題從源頭開始就可以被遏制。

  湘鄂情的“自省”,可以看作是對當下餐飲食品業生態環境的一種“警惕”。“毒奶粉”事件之後,整個國內奶業環境已大不如前,外國奶粉大行其道,如果餐飲業仍不警醒,後果也不堪設想。但很遺憾,食品安全問題仍頻現報端,瘦肉精、染色饅頭、塑化劑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頻頻出現。

  食品生産企業之所以能如此肆無忌憚,是因為這些企業並沒有完全承擔“犯罪”的成本,或是一跑了之,或是關門大吉。只有政府跑不掉,最後的“埋單者”就落在了政府頭上。在餐飲業這一高度市場化的業態環境下,政府最後當“冤大頭”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政府對責任事故的處理,雖然花費了較多行政成本和財經資源,卻收效甚微。例如三鹿事件,政府耗資11.1億元,但仍然難以對受害的27萬多名患兒實現完全的賠償。

  能不能不找政府,先找市場呢?其實,我們並非沒有類似制度設計,“食品安全責任險”就是其中一種。它的真正作用是,能將政府從一個市場“參與者”的角色中解救出來,專心做好一個“監督者”,在賠償資金有保障的情況下,政府能夠將食品安全的善後做得更完美。

  但“食品安全責任險”推出3年來卻乏人問津。據悉,目前我國食品安全責任險的投保率不足10%,而且多數集中在出口産品上。投保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還是企業缺乏風險意識,一些企業對拿出這筆錢投保食品安全,有點“不屑一顧”。但有些國家責任險是強制購買的。當然,“食品安全險”費率較高也是一個原因。有些是按照營業額1%。或賠償金額的1%投保,微利的中小企業不願意支付保費。在一片為企業“減負”的當下,增加企業成本似乎不合時宜,但解決這一矛盾的辦法很多。比如,一方面可以通過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等方式對參保的企業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可以嘗試建立食品安全保險評級機制,實施動態保險費率,加強對企業的約束。

熱詞:

  • 湘鄂情
  • 投保
  • 責任險
  • 監督者
  • 毒奶粉
  • 業內
  • 犯罪
  • 食品安全法
  • 參與者
  • 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