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郭田勇:“金融壓抑”導致服務實體經濟不充分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3日 08: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面對銀行業的高利潤、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民間借貸氾濫,中央和央行均多次強調金融業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為了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民間借貸氾濫的問題,3月底在民間金融最活躍的溫州,國家已經批准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試點。

  4月9日、10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調研時表示,溫州金融改革有利於解決當前經濟金融運行中存在的“兩多兩難”(民間資金多、投資難;中小企業多、融資難)突出問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是什麼導致了金融業不能很好服務實體經濟,甚至是背離實體經濟呢?未來的金融改革到底怎麼推進?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由於金融壓抑和人為壓低利率導致了當前的上述兩重困境。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要靠增量競爭來實現,未來金融改革需要從降低門檻和利率市場化來逐步推進。

  金融壓抑阻礙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中國經濟時報:最近政府和央行都不斷強調,金融業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是不是可以理解,當前的情況是存在偏離的?

  郭田勇:當前,我國的銀行業機構達到3800多家,但是大量的中小企業想貸款,從哪個銀行都貸不出錢來;另一方面,民間借貸和高利貸氾濫,銀行外的資金非常多,大家討價還價,利率非常高。這説明,相對於實體經濟的發展,金融業存在滯後性,我國國內存在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很不充分的問題。

  金融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管理部門要從多方面採取措施。金融機構應牢固樹立服務實體經濟的思想,全面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共生共榮。

  中國經濟時報:在你看來,到底是什麼在阻礙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郭田勇: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麥金農提出了“金融壓抑”理論。他認為,金融壓抑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通常發展中國家政府對經濟的主導作用非常強,希望經濟更快發展,而且朝著政府所希望的目標發展。由於金融業存在杠桿作用,為了實現其目標政府對金融業實行控制。第一,在金融機構準入上非常嚴格,如果政府出資或者政府控股的銀行,就支持它發展,因為這些金融機構聽政府的話,會把錢投到政府所希望的地方。第二,為了幫助和發展政府需要的領域,可以把資金價格壓得很低。為了降低政府支持的項目的成本,讓商業銀行把貸款價格壓低,同時把存款利率也壓低,這樣利率就很難市場化。麥金農説的金融壓抑在中國是完全存在的,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通過改革促進金融深化。

  民間借貸與金融壓抑下金融機構受限有關

  中國經濟時報:之前的溫州和鄂爾多斯的民間借貸是不是就是金融壓抑的結果?

  郭田勇:我們看溫州和鄂爾多斯,一方面當地資金非常多,溫州民間資金就有6000多億元,一邊是中小企業需要錢,又沒有錢,所以民間高利貸顯得非常充分。如果像西方一樣,有人要來這裡開銀行吸收存款應該是很好做的,因為有這麼多的民間資金,再貸給中小企業也是很好辦的。但現在我們沒有,我們只有國有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基本上都是國有或者由國有企業控股的,城商行都是由地方政府控股,可以説都是國家或者政府辦銀行。雖然你的民間資金很多,中小企業貸款需求也很大,但是政府辦的銀行要保證政府項目,它不可能把中小企業貸款放在首位。這種情況下,肯定是場外的私下撮合,所以説中國的民間借貸氾濫跟金融壓抑背景下金融機構受到的限制、現有機構服務不到位是有關係的。

  中國經濟時報:央行為什麼要壓低利率,尤其是在通脹水平較高的情況下?

  郭田勇:3月份 CPI漲幅3.6%,又回到負利率。貨幣在貶值,老百姓的購買力就變弱了。央行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比如美國量化寬鬆,我們提高利率,大量的錢流到中國來,本來利率就比他們高,聽起來很充分。但是巴西通脹的時候,利率水平一度達到12%,按道理説全世界的錢應該都跑到巴西去。還有,現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10.9萬億元,有9萬多億元是銀行貸款。如果存款利率提到5%—6%,貸款利率就要提到9%,這會給央企和地方政府項目經營帶來非常大的壓力,使得還款成本繼續升高,加速地方融資平臺出現危機。

  壓低利率導致信貸投機和超額需求

  中國經濟時報:人為壓低利率會産生什麼後果?

  郭田勇:人為壓低利率一定會導致信貸的超額需求和信貸投機。10元錢的東西賣5元錢,肯定會出現超額需求。把利率壓得很低,誰都想來貸款,這時候誰在銀行有關係誰就能貸到錢,而且通常是一些還款能力不太強、項目不太好的人才會去找關係,這些人還款的概率在降低,肯定要出現劣幣驅逐良幣。民間借貸的利率比銀行高得多,一定會産生大量的信貸投機。

  中國經濟時報:在你的研究中,有沒有接觸到相關的案例?

  郭田勇:從去年上市公司年報可以看到,很多上市公司都把募集來的資金用來放貸,民間借貸利率這麼高,放貸比投在企業生産上賺錢更多。

  我們去陜西神木調研,發現一家銀行貸款餘額中,個人貸款佔到80%,這是非常奇怪的情況。因為任何一家銀行企業貸款一定是佔比最大的,個人貸款佔不到20%,但這家銀行的情況剛好倒過來了,企業貸款只佔到20%。後面才發現,神木有很多小煤礦小煤窯,沒有抵押擔保,從銀行貸不出錢來;而個人貸款比較容易,只要有一定的國家身份就很容易,國家公務員、教師,連抵押和擔保都不需要。由於銀行貸款利率比較低,很多人貸出來之後轉貸給小煤礦、小煤窯,在裏面吃利差。我們看到這些人貸款都是同一家公司做的擔保,這肯定是一家組織發放高利貸的公司。

  民資進入金融靠增量競爭

  中國經濟時報:未來金融改革該怎麼進行?如何讓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郭田勇:金融改革還是要還金融業以企業經營的本質,並且按市場化原則推進。首先要完善審批等準入制度,取消各種不必要的金融管制,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微觀金融活動干預。放寬市場準入門檻,鼓勵更多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國家除控制幾家大型金融機構外,其他的中小金融機構股權應逐步轉讓;同時放寬民間資本成立金融機構的種種限制。其次,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和作用,激發各類金融市場主體的活力,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我國國有大銀行也是特定情況下的産物,不太可能一下子全部退出。民間資本進入商業銀行和國有資本退出金融領域一定是靠增量資本的競爭來實現,在競爭基礎上平穩退出。只要把壟斷的領域向民間資本放開就行了,而不是通過壓低價格來打壓競爭。同時應該把利率放開,讓銀行來定價,就像企業生産一樣。當然這個需要一些前期的基礎工作,比如降低門檻和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這些工作非常重要。最後是在市場準入和定價上創造更加公平和透明的市場環境與秩序。(記者 曾會生)

熱詞:

  • 實體經濟
  • 金融壓抑
  • 郭田勇
  • 金融改革
  • 金融管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