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曹中銘:個人投資者真能參與詢價嗎?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2日 08: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隨著《關於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的正式發佈,標誌著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大幕再次開啟。

  因為《指導意見》“是經過廣泛討論、認真研究後形成的”,所以像存量發行、提高網下機構配售比例等舉措已屬“老生常談”,而像強化信息披露、引入行業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水平作為參考依據等,監管部門在此前也常常提及。即使是新股發行擬引入個人投資者參與詢價,亦並非什麼“新聞”。

  繼券商、基金、QFII、保險機構投資者、信託投資公司和財務公司等六類機構之後,包括私募、創投和民企等又成為第七類詢價機構。而在IPO市場化改革之後,由於新股“三高”發行現象愈演愈烈,市場中亦出現了要求有代表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詢價對象參與新股詢價的呼聲。應該説,監管部門欲在IPO新政中引入個人投資者參與詢價,或許也有這方面的考量。

  但是,個人投資者參與新股詢價,是否真的能夠代表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到底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根據《指導意見》的規定,主承銷商可以自主推薦5到10名投資經驗比較豐富的個人投資者參與網下詢價配售。目前的網下發行都會“合理設定每筆網下配售的配售量”,而其“分量”並不少。如某創業板公司網下發行400萬股,其每筆網下配售量為40萬股,該新股發行價格達42元,如果配售成功,最少需投入資金1680萬元。顯然,這不是一般的中小投資者能夠承受的。因此,所謂的“個人投資者”,其實是股市中的大戶或超級大戶,這些股市中的大戶參與詢價,能代表中小投資者嗎?

  其次,私募、創投和民企等成為第七類詢價機構參與詢價,但其定價能力確實令人不敢恭維。特別是在其最初開始參與新股詢價時,不僅沒有報出合理的價格,反而成為IPO詢價的新“貴”族,報價普遍高於平均水平,並且頻頻“詢”出最高價。即使是作為機構投資者的基金、券商等,在新股詢價時也紛紛中“槍”中“彈”,80倍、90倍的市盈率能詢出來,甚至150.82倍的市盈率同樣能詢出來。個人投資者比這些專業機構更專業嗎?定價能力更高嗎?

  其三,儘管《指導意見》規定,發行人、發行人股東和仲介機構不得利用關聯關係或其他關係向推薦的個人投資者輸送利益,或勸誘推薦的個人投資者抬高發行價格。而透過第七類詢價機構的“勇敢”表現,我們至少會懷疑其可能扮演了“托”的角色。而有可能成為“第八類詢價機構”的個人投資者,是否會“重蹈覆轍”,還需打上一個問號。

  其四,同樣為個人投資者,中小散戶因為沒有資格參與詢價,通過網上申購很難分食新股紅利,而個人大戶則可通過網下配售的方式獲得大量的新股股份。如果市場行情轉好,“新股不敗”神話再次上演,這些個人大戶將會賺得盆滿缽滿,中小散戶則很難分得新股一杯羹,這對他們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因此,鋻於“個人投資者”參與新股詢價時存在上述諸多方面的問題,筆者建議將其排除在外。

熱詞:

  • 個人投資者
  • 新股詢價
  • 保險機構投資者
  • 配售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