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以市場變革突破民營油企困境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1日 15: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民營加油站市場規模存在被進一步擠佔的風險。據報道,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油企正商討在內蒙古等多個地區對外停止批發成品油。業內人士稱,近五年來民企因油源緊張而歇業或被收購的數量超過了50%。

  雖然民企涉足成品油零售終端使得石油系統的壟斷堅冰産生鬆動,但在業內壟斷巨頭仍掌控上遊批發市場話語權的格局下,民企其實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市場格局。在以往的“油荒”事件中,民營加油站屢屢率先“被停供”就是一個例子。需要指出的是,打破市場壟斷必須要從體制變革突破,只有讓競爭機制貫穿整個市場經營環節,圍繞我國石油市場的諸多矛盾才可能徹底消弭。

  在國企與民資共存的成品油零售市場中,競爭雙方的實力相差懸殊。中石油、中石化既是石油生産商,又是石油銷售商;而眾民企則既是兩大巨頭的客戶,同時又是競爭對手。

  表面看來,我國民營加油站的數量已佔到約46%,但其成品油銷量卻遠低於壟斷巨頭。其中的原因就在於,民企供油受到“兩桶油”的牽制。目前,我國民營加油站的主要油源來自中石油、中石化兩大油企,此外佔據全國半壁江山的山東地煉企業也是國內民營加油站的重要補充。然而,近年來許多民營地煉企業面臨産能閒置、開工率不足的窘境,且很多民企受地域限制,從山東地煉進油的運輸成本高昂,由此從主營商拿貨就成為民營加油站的主要進貨渠道。其結果就是,一旦主營商覬覦零售市場的利潤回報,那麼難免做出厚此薄彼的供油選擇。如今國內成品油批發價與零售價有300元/噸的差價,中石油與中石化傾向於將其更多納入囊中,在經營戰略上調整批發對象,更多滿足自己直銷及零售門店擴容的需要就成為必然之舉。

  更為關鍵的是,壟斷強化了兩大石油巨頭在市場上“説一不二”的強勢地位。根據相關規定,民企進口的原油不能直接進入市場流通,而只能交給兩大巨頭進行加工。而在實踐中,中石油、中石化系統外的企業若進口原油,則必須持有這兩大集團出具的“排産”證明,海關才給予放行,鐵路部門才安排運輸計劃。其結果就是,國內原油的進口與定價權被鎖定在壟斷油企內部,再加上其對國內開採、提煉環節的把控,廣大民企只能偏居零售環節一隅,被動地接受供油量及批發價。

  縱覽近幾年的“油荒”事件,並非簡單的供不應求因素導致。恰恰相反,在油荒問題發生時期,國內成品油甚至是供大於求的。以去年6月開始的“油荒”為例,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1~9月國內生産成品油18428萬噸,而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為18043萬噸,二者之間仍有差額。其中的真實緣由就在於,當時成品油價格出現了批零倒挂現象,“兩桶油”為了確保自身利益,在優先滿足旗下加油站供應的同時,向民企採取了限售措施,由此導致大批民營加油站在“油荒”中倒閉。

  可見,我國石油系統的深層壟斷堅冰依然沒有鬆動跡象。成品油零售市場仍處於“偽競爭”的語境之下,廣大民營加油站的發展空間逼仄,消費者難以真正行使用腳投票的權利,反而還要經常飽受“油荒”帶來的諸多不便。而在行政呵護之下,中石油與中石化雖攫取了高額厚利,但卻難以得到市場歷練,更無意識主動履行服務市場的社會責任。

  恰因此,主管部門只有堅決引進更多市場機制,才可能打破石油系統畸形發展的怪圈。近日有報道稱,與俄羅斯接壤的黑龍江省極可能成為民營油企破除壟斷的嘗試,該省黑河市政府正著手發動當地一家民營石油企業打通與俄羅斯的石油供應通道。這一項目已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批復,並成為目前主管部門對民營企業發放“路條”的少數項目之一。筆者期望,隨著該項目的深入推進與運作,能夠在全國形成一個示範,並成為民營資本全面進入石油領域各環節的有益嘗試。

  總之,兩大石油巨頭壓縮成品油對外批發規模,導致民營油企的經營前景不明,這顯然與新“36條”的政策相左。石油領域破除壟斷堅冰,亟待制度改革與實踐操作的堅決推進。

  (作者繫上海第一財經頻道主持人、經濟學博士)

熱詞:

  • 民營加油站
  • 油荒
  • 油企
  • 中石油
  • 中石化
  • 民營石油
  • 民企
  • 市場流通
  • 市場格局
  • 表觀消費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