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劉煜輝:銀行高利潤根源是信貸規模超常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1日 09: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溫州金融試驗區獲批和溫總理對銀行業賺錢容易的批評,無不透露出中國決心對壟斷部門的核心金融再次進行大改革。

  平均而言,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的凈資産收益率(ROE)約為25%,資産回報率(ROA)在1%-1.6%之間。相比之下,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數據顯示,過去10年中,資産規模在100億美元以上的美國銀行平均凈資産收益率為9.2%,平均資産回報率為0.9%。甚至就連美國資産規模最大的銀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2011年的凈資産收益率也僅有11%。

  利差管制和行業準入限制是銀行賺錢容易的原因,但利差管制和行業準入限制早已有之,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這種保護的力度事實上不斷下降。銀行負債成本的迅速上升也反映出利率市場化逐步推進。

  在利差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收入水平和利潤取決於信貸規模。銀行只需要維持一定的擴張速度,利潤高速增長自然得到保證。最近幾年銀行部門利潤增長來自於信貸規模的超常增長。2011年底,中國銀行體系信貸總盤子是55萬億人民幣,而其中25萬億是2009-2011年投放的。

  高速信貸擴張事實上為未來累積了巨大的系統性風險,看看今天“尾大不掉”的政府性債務和建立在人民幣資産估值基礎上的全社會信用,一旦經濟下行和資産縮水,累積的風險極容易把以前的利潤全吞噬進去。所以,當下銀行的高利潤某種程度成了“替罪的羔羊”。

  再看近期溫州金融試驗區改革。溫州方案中定下12項任務,涵蓋規範發展民間融資、金融機構準入、個人境外直投以及金融産品創新、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描摹了一個多元的金融體系,為金融業的對內開放打開了一定空間。

  綜觀溫州方案,最具實質性的突破在於市場準入。“鼓勵和支持民間資金參與地方金融機構改革,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為村鎮銀行。”上述表述,從政策層面肯定了民間資本可發起新型金融組織。

  實際上,溫州地下金融業務已經非常成熟,而且規模龐大,這次試驗的意義更多在於使其陽光化,使之能得到有效的監管。是不是以前地下的金融部門就此消失,我覺得這取決於現有銀行部門的效率。如果實體經濟中各資金需求的部門依然得不到正規金融服務的滿足,實體經濟還會求助於地下金融;如果經濟不去地産化,實體經營環境依然惡化,更多的資金還是會被從實體經濟中擠出進入“空轉”。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顯然不是銀行部門自身所決定的。這背後實際是體制問題,即政府主導經濟資源配置的體制基礎沒有變化,即便放開市場準入,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太多。因此,一個區域性的金融試驗應該更多從體現最高決策者推進改革的決心來理解,不可賦予其更多的現實功效。

  對於溫州方案回避或模糊了外界普遍預期的利率市場化,我倒認為利率市場化不應包含在溫州試驗範圍之內是適當的。機構創新和準入可以放在一個區域中試點,但市場要素的改革最好不要通過行政推動的方式在局部中試驗,這樣只會人為地製造制度套利的機會。人民幣跨境結算交易的諸多經驗教訓應該認真總結。

  事實上,最近幾年利率市場化潛移默化的推進力度極大,這一點從負債成本的上升對銀行自身資産負債業務結構的衝擊中,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利率市場化絕不可機械地理解為一個時點、一個事件就能解決的問題,不是隨意地去掉存款利率管制的標簽,就意味著利率市場化的成功。利率市場化是一整套內在金融機制的變遷,是一個長變量概念。

  事實上,短短幾年內,數以萬億計的理財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形成,本身就意味著利率市場化“外科手術”的路徑已取得巨大進展。因此,利率市場化不是一個地區性的金融試驗所能承擔的任務。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 劉煜輝

熱詞:

  • 利率市場化
  • 信貸規模
  • 銀行間債券市場
  • 銀行部門
  • 理財市場
  • 利潤增長
  • 利差
  • 空轉
  • 實體經濟
  • 凈資産收益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