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廣東養老金間接“入市”開始試水。圖/CFP
廣東千億養老金投資,不僅關乎這筆“保命錢”的命運,更關乎每一個養老金個人賬戶的虛實。盤活面臨“虧空”和保值雙重壓力的養老金,比救股市來得更要緊。
養老金補“空”
本刊記者/崔曉火
在傳聞中低調運作兩個月後,廣東1000億養老金“入市”的消息終被證實。官方醞釀多年的養老金投資運營,總算開始試水。
作為國務院批准的養老金投資運營的首個試點,廣東將從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中劃出1000億元的結存資金,在未來兩年期限之內,分批由省政府委託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以下簡稱“全國社保基金會”)進行投資運營。投資領域主要包含國債和企業金融債等有固定收益的産品,而只有不超過20%,即200億元的養老金,才有可能直接進入股票市場。
在3月19日全國社保基金會、廣東省政府在北京簽訂委託投資協議之後,這則利好消息對投資市場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公眾對於官方如何運營這1.92萬億元“保命錢”,仍不放心:表面上,他們關注的是投資和入市後的收益;實際上,他們更想知道,自己的養老金個人賬戶,何時能不再“空虛”。
面臨“空賬”和保值的雙重壓力,規模龐大的養老金未來如何“入市”,亟須制度安排。
為何是廣東
談及千億養老金“託管”,廣東省政府系統的一名官員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廣東之所以能夠成為首個實現養老金投資運營的試點,地方政府的推動不可忽視。“養老金必須走出銀行,戰勝通脹。”該官員稱。
近年來,相比其他省份,經濟發達的廣東省,社保基金收入總額和結余均位居全國首位。單是2010年,廣東全省的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就達1539.15億元。除了養老金等社保繳納範圍的擴大是主要原因之外,在廣東省內工業發達的地區,農民工的流動無法帶走留在省內統籌的基金,也是一大原因。
不斷擴大的社保基金在填補了當期的統籌基金支付缺口後,創造了盈餘,但也同樣帶來了保值的壓力。
廣東省財政廳提交給廣東省人大的報告顯示,2010年廣東社保基金資産,由於投資政策的限制,高達91.25%被限定為銀行定期存款,僅有不到2%為債券投資,基金收益率僅有3.5%。而相比之下,同期廣東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累計上漲5.0%。社保基金收益率低於通脹率運行一年,導致了貶值。
為了應對養老金保值的問題,廣東省經過與全國社保基金會的協調,將雙方設計的投資運營操作辦法交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會商,最近終獲國務院批准。
在這個過程中,A股市場1月便傳出消息,指望來自廣東1000億養老金能夠“救市”。然而,當真實消息一齣,股民們“救市”的希望落空了。對面臨著“虧空”和保值壓力的養老金結余資金來説,盤活自己,顯然比拯救股市更要緊。
這一點,從全國“兩會”期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下簡稱“人社部”)部長尹蔚民的表態中也可以解讀出來。在“兩會”期間進行的記者會上,尹蔚民坦言,儘管全國養老金賬戶的結余近2萬億元,但若不是去年超過1800億元的財政補助,國內13個省都存在養老金個人賬戶的“缺口”。
“缺口”的根源,正是由於多年來養老金的積累不足,造成支付現在領取養老金待遇的社會統籌資金,遠不及養老所需,只能擠佔個人賬戶資金,導致這些賬戶實為“空賬”。
根據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計算,由於目前個人賬戶中“坐實”的賬戶記賬額僅為2000億元,因此全國養老金的“空賬”缺口相當於1.7萬億元。而由於養老金至今未實現全國統籌,在統籌層次低下的省區,養老金“缺口”尤其嚴重。
廣東地方政府擔心養老金無處投資,而在養老金“虧空”的地區,地方政府仍然在為拿不出錢而撓頭。
地方養老金蠢蠢欲動
為了對付各地養老金的“缺口”,同時也防止地方挪用中央補助,全國社保基金會自2006年12月起,受託管理中央財政補助九個試點省市坐實個人賬戶的543.62億元資金。在五年來的試驗中,全國社保基金會實現了年均10.27%的收益率,不僅超過承諾的3.5%的收益率,也超過同期通貨膨脹率近8%。
而現在,單是廣東在今明兩年委託全國社保基金會管理的1000億元個人賬戶養老金,就近乎目前社保基金近9000億總資産的十分之一,體量巨大。按照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的計算,如果這一次廣東省的千億養老金,能夠整體實現社保基金近年來10.27%的收益率,那麼這部分資金的年收益將從過去的35億增加到102.7億,幾乎翻番。
全國範圍內,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4省份的基本養老保險累計近6000億元,約佔全國累計結余的40%,而其餘多數省區的養老金累計結余尚不及廣東省的一半。目前,除了以上四省正期待模倣廣東,將養老金委託全國社保基金之外,其餘省份都面臨著嚴重的養老金支付壓力。
而這種壓力,還可能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速而加劇。根據2011年12月中國社科院發佈的《2011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0年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支出增速,已高於同期基金總收入近2%。
但是在目前的社保基金統籌體制下,沿海發達地區的養老金結余無法轉移到存在養老金支付“缺口”的這些省份。儘管近年來,提高統籌一直被視為是緩解地區之間養老金支付壓力的重要手段,但是事實上很多統籌基金還僅僅在市縣一級運營,管理水平十分低下。
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養老金“缺口”高達近200億元的遼寧省。該省在進行了幾年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點之後,最終由於離開了中央財政補貼便陷入“死賬”,而導致改革陷入停滯。
兩位分別來自不同經濟水平省份的官員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全國各省養老金的管理水平迥異,使“空賬”問題更難在短時期內解決。“大約不到三分之一的省份比較完善,三分之一的省份情況一般,而餘下的省份只是名義上的統籌。管理跟不上,何談投資?”其中一位官員説。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省級官員亦承認,在國務院主管部門遲遲未出臺社保基金投資運營方案的情況下,省級政府均積極研究地方社保基金多元化的投資方式,從地方向中央推動改革,應對養老金的“空賬”問題。
“兩會”期間,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廳廳長王和山呼籲,中央政府在養老金“空賬”地區,應在養老金投資政策方面給予規範和保障,否則地方部門“不能也不敢去嘗試”。值得注意的是,在養老金個人賬戶累計結余方面,寧夏則剛剛超過廣東省的十分之一。地區之間,兩地差距迥異。
《中國新聞週刊》從人社部新聞處獲悉,參與擬訂社保基金投資政策的社保基金監督司,已將其完成的投資運行方案交由部領導班子審閱,但方案的具體內容,由於目前尚未確定,不便對外公佈。
而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曾在“兩會”期間曾表示,選擇個別省市進行養老金投資運營試點,將是方案最終確定前的試驗。
各方亟待改革推進
養老金的安危,已變成舉國關注。包括養老金“入市”在內的社保基金投資運營工作,也已列入國務院和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對今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
然而,無論如何設計,養老金投資的關鍵問題,都是要實現“錢生錢”。
但養老金目前所處的恰恰是“無錢可投”的境地。而缺乏足夠資金,即便養老金運營方案出臺,也會因個人賬戶無錢可投而擱淺。
急於破題的情況下,有一種社會觀點便呼籲,通過國有企業提高利潤貢獻度以及稅收轉換方式來彌補社會統籌缺口。這種觀點認為,國有企業應在上市前將部分股權劃撥給全國社保基金會,作為社會統籌。
然而,這種聲音在目前經濟體制改革困難重重的情況面前,難免停留于理論。更多學者則注重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徵繳面,而擴大企業年金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據人社部的統計,截至2011年年底,執行了六年的企業年金制度,才剛剛在全國範圍內累計企業近4.5萬家,參加職工還不到1600萬人。然而,這部分的養老金累計卻已高達3570億元。如果將國內市場內的更多行業納入社保範圍,企業年金作為養老金的資金來源,潛力巨大。
在3月23日閉幕的全國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暨企業年金工作座談會上,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也強調,要擴大企業年金制度的覆蓋面。
一方面開源,另一方面便是節流。緊跟人社部,財政部也于3月26日發文,強調地方政府除了將社保基金結余轉存定期存款或購買國家債券之外,不得動用基金結余進行任何其他形式的直接或間接投資。
在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看來,養老金投資模式的形成可能需要一個長達20年的財務緩衝期。“將退休金計入國民基礎養老金,並完善公共部門的企業年金個人賬戶,以此帶動養老金制度建設和養老金市場的發展。”她告訴《中國新聞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