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長期以來,由於信息保護不力,個人隱私洩露成為無數人難以承受之痛。現在,工信部直屬的中國軟體測評中心聯合30多家單位起草的《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已正式通過評審,正報批國家標準。據稱,這個指南可以為行業開展自律工作提供很好的參考,為企業處理個人信息制定出行為準則。 (4月5日《新京報》)
這一紙被稱為“國標”的個人信息保護指南,真能承載得起保護隱私的公共訴求嗎?恐怕很多人僅從“指南”這兩個字,就會感到一種無奈。這種“指南”的用途,不過僅限于行業自律以及企業提升行為準則。這意味著這種“指南”並不具有法律剛性約束力,無法成為堵住個人信息洩露的法律閘門。
這是很令人失望的事。誰都清楚,個人隱私被販賣背後存在一條巨大的黑色利益鏈條,道德自律早被既得利益者扔得遠遠的,現在對相關行業企業去談自律,要求他們按行為準則來做,這無異於隔空喊話。
儘管這種個人信息保護指南被貼上“國家標準”,可以詮釋出很多意義,但是,沒有強制性,只是“屬於技術指導文件”,就註定這種文件很難發揮效力。這些年,很多發達國家關於個人信息的保護研究和立法工作,早就喚醒中國對個人隱私進行更為系統性法律保護的強烈訴求了。
很遺憾,我們還是只能面對一份個人信息保護的指南,這實在無法紓解內心長期形成的強烈饑渴感。更悲哀的是,現在有明確消息,個人信息安全法仍未進入立法程序。儘管早在2003年,國務院信息化辦公室就對個人信息立法研究課題進行部署,2005年《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意見稿也已經提交,但此後相關立法並沒有什麼進展,給人石沉大海呼之不應的強烈無奈感。出現立法如此嚴重滯後,原因並不難理解,與很多法律難産一樣,都是因為背後牽涉到複雜的利益博弈,而代表公共話語權的民意訴求無法佔據主動位置。
成立一部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讓公眾等得太久,面對這樣的一紙指南,公眾很難給出多少掌聲,反而容易滋生更多等待的失望,因為誰都知道,從“保護指南”到“保護法”,制度立法的行進車輪,註定還要經歷漫長的沼澤地。而這種等待越持久,販賣隱私這種不道德的産業規模將更大,讓既得利益者從中撈足了利。
不必諱言,將手伸進個人隱私禁區的,既有一些不加節制的公權力,也有從個人隱私中牟利的既得利益者。那麼,那些踏入個人私權領地的公權力行為,真的都能經得起正當性的考量嗎?到底是誰應為個人信息洩露承擔怎樣的責任呢?同樣,到底是誰給予販賣個人隱私的既得利益者那麼大的空間,讓代表民意的公共話語權長期被虛置呢?一紙個人信息保護指南,折射出的立法尷尬,其實才最有思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