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銀行資産質量比“暴利”更讓人擔心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31日 07: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最近,正是中國各大銀行集中公佈年報的時候。截至3月26日晚,16家上市銀行有7家發佈了 2011年年報,7家銀行去年共賺得3924.03億元,平均凈利潤增長率為31.86%。利潤大幅增長已是意料之中,但幾份年報透露的一絲跡象卻耐人尋味:7家銀行中有4家大幅計提資産減值。業內人士説,銀行正在從當期利潤中砍出大筆資金,為以後衝抵不良貸款作準備。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孫立堅認為,銀行資産質量比“暴利”更讓人擔心。即使當下銀行業有著豐厚的“利潤”,也沖銷不了由地方債和樓市按揭貸款所造成的日益惡化的銀行資産。

  有兩個相悖的現象可以證明孫立堅的判斷一方面,銀監會在今年2月發佈報告稱:去年商業銀行凈利潤為10412億元,相比2010年增長36.34%,銀行日均利潤高達28.5億元;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共實現凈利潤近7000億元,佔滬深兩市全部上市公司1.58萬億元凈利潤的四成以上。另一方面,中央匯金公司支持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等將2011年分紅比例繼續下調5個百分點,同時去年10月份為了給銀行業注資,中央匯金公司大幅增持了四大國有銀行的股份。

  “中國銀行業"暴利"的原因在於新增資産擴張過猛。如銀行業為了配合政府救市的行為,曾放出了10萬億人民幣的信貸規模。即使目前地方債和按揭貸款的擴張受到了遏制,但基於前幾年信貸擴張而構成的龐大資産上的"利差收入",銀行業的盈利水平根本不會受到中國經濟開始下滑的影響。”孫立堅説。

  不過,人們更多關注到銀行業的“暴利”,卻很少看到銀行業資産質量的不斷惡化。孫立堅説,中國政府現在的相關調控正是基於銀行業最大的問題是“資産質量”這一事實。政府在用“時間換空間”的做法來釋放銀行這幾年積累的風險即努力開拓更多産業發展的舞臺,吸引銀行資金大量地進入實體經濟,從而確保銀行資産質量未來能夠隨著經濟復蘇而不斷得以改善。而降低分紅和匯金注資等做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開銀行流動性增長的空間,為銀行資産質量自然改善贏得寶貴的時間。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銀行的利潤膨脹而資産質量卻不斷惡化的格局,監管部門率先要建立起"逆週期"的調控思路。”孫立堅説,要在事前通過強化資本充足率、風險撥備等審慎性監管的手段,來抑制銀行在盲目的信貸擴張中所不斷積累的系統性泡沫風險,而千萬不能迷信抵押資産能夠抗衡事後危機的“神奇力量”。而且,即使讓銀行實施再保守的壓力測試,也不能解決由於抵押資産一旦失去了流動性後給銀行的健康運作所造成的巨大壓力。此外,儘管競爭與開放能夠改變銀行暴利的格局,但不能排除繁榮時期銀行業急功近利的“近視眼”行為和由此帶來的資産質量嚴重下滑的問題。所以,監管部門除了加大銀行抗衡風險所需要的審慎性監管的力度,還應該在繁榮時期加快銀行資産證券化的步伐,分散銀行業務增長過快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孫立堅指出,中國的金融資源集中在銀行業,它的動蕩對國民經濟造成的惡劣影響,在目前中國金融的發展階段,要遠遠大於股市動蕩所帶來的衝擊。所以,對銀行業改革一定要在權衡利弊後排出最優順序。他建議,第一,要強化中國銀行業內部的治理機制,包括高端金融人才的引進和合理的薪酬設計等;第二,需要建立嚴格的“逆週期”的審慎性監管措施,避免“繁榮時候放鬆、蕭條時候強化”的監管方式;第三,大力推進利率市場化等金融要素價格的改革,鼓勵健康的金融創新工具;第四,在恰當的時候,向有資質的民資和外資開放中國的銀行業務,提高市場競爭的程度。“這樣的安排借鑒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大量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能夠在優化中國銀行業服務的過程中,將改革可能導致的副作用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

  作者:唐燁 (來源:解放日報)

熱詞:

  • 暴利
  • 銀行流動性
  • 銀行資産
  • 資産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