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一段時間以來,質疑中國經濟、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不絕於耳,什麼“投資拉動不可持續”啦,“不公平競爭”啦,“國企壟斷”啦,“地方債務風險巨大”啦,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客觀地説,這些問題確實或多或少地存在。而且,歷史的發展是不可以跨越的,中國經濟的發展正處於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即使出些問題也是正常的,不出些問題反倒有些不正常了。但是,會不會出問題是一回事,能不能把問題處理好是另外一回事。我們不能被浮雲遮住視線,要看到中國經濟的基礎是堅實的,我們對當前問題的認識是充分的,應對措施是有力的,我們沒有理由不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充滿信心。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11年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已超過7.3萬億美元。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測,中國國內生産總值或將超過11萬億美元。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3.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需求潛力和資本技術吸納能力。中國經濟已經積累了足夠的家底,能夠承受得起轉型期的陣痛。
中國經濟的家底是實實在在的。中國已完成初級工業化,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擁有強大的自持發展能力。中國已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工廠”。中國擁有世界45%的鋼鐵産量,中國的汽車産量已和整個歐盟或是整個美洲的産量相當,中國有2000多種商品的産量位居世界第一。相對許多國家的轉型,我們應更有底氣。
中國經濟是富有活力的。一位來自新加坡這個在國際競爭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國家的同行告訴我,他對中國移動通訊服務商連幫用戶裁剪手機卡這種小事都能做感到驚訝,他認為中國經濟太有活力了。別人對我們有信心,我們也要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解決問題。
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是個鳳凰涅槃的過程,必然會引發生産方式改變、産業佈局重構、利益分配調整等重大變化,這其中出現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係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等一系列問題,是我們必須要跨越的障礙。態度決定結果。面對問題,我們的頭腦是清醒的,胸中是有數的。我們調降經濟增速,為轉變增長模式留出了空間。我們集全國之力,總結經驗,著眼全局和長遠,拿出了我們的頂層設計——“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規劃實施一年多來,中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的57項重點工作,絕大多數已經完成或基本完成。新增貸款減少5%。國家投入近3000億元資金,推進企業技改,扶植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發展。25個地區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超過20%。“三農”投入增長2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教育經費增長28%,今年要再進一步達到國民生産總值的4%。社保和新農保試點已擴大到60%的縣。中國經濟正穩步向前。
前面的路是艱險的,也是充滿希望的。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凝聚力量,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坦然面對各種聲音,我們就能夠戰勝挑戰,將機遇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相信歷經風雨後的中國經濟一定會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國際問題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