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7日發佈《2011中國區域發展報告》,除了建議以北京、上海、香港為中心建立三大都市群外,更首次提出北京建設國際性金融中心的條件正在形成。經濟學家解讀稱,北京具備決策、監管的天然優勢,但缺乏交易市場將制約北京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27日表示,北京建設成為大型國際性金融中心的基礎條件正在形成,已具備條件逐步建成一座對世界經濟有明顯影響的全球性大城市;他認為中國作為金融大國,需要建設2-3個具有國際意義的金融中心城市。
對此,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接受中新社訪問時指出,北京實際上已是國家金融的決策及監管中心,“四行三會”亦常駐北京,但所謂國際金融中心實際上就是“錢”的中心,北京仍缺乏一個真正的交易市場來聚集國際資本。
縱觀全球公認的國際金融中心,全球外匯交易的40%在倫敦完成,另有30%在紐約結算;香港、新加坡以及東京都各有所長,無論股票、債券還是外匯,金融中心都離不開市場交易的支撐。
巴克萊資本亞洲首席經濟師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則較為樂觀,他認為以中國的國家規模,一定可以支持1個以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北京有其自身的優勢:金融信息高度集中,市內也不乏大型金融機構總部。未來能否與香港、上海並列國際金融中心,關鍵仍在於決策分工。
他表示,以美國為例,紐約分管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而期貨市場則主要集中于芝加哥,由此造就了2個互補的金融中心;在亞洲,香港主攻股票,新加坡則匯聚區內外匯交易。黃益平建議,北京未來可考慮集中發展債券市場,與上海和香港遙相呼應。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坦言,一個國傢具備2個金融中心已經足夠,香港和上海將來互有競爭,可取長補短,一定程度上也可對衝國際資本過度集中的風險;若將北京再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並不利於資金規模效應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