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閒暇經濟研究中心 魏翔
人們一般通過考察工作和生産來考察經濟狀況,但是,閒暇和生活,是經濟硬幣的另一面,掀開這一面,得見新篇章。
國際經驗顯示,當收入水平越過中等收入線後,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將從生産邊向閒暇邊轉移,也就是我們説的製造業向服務業傾斜。
在這個過程中,國民擁有多少閒暇,如何擁有,又如何使用這些閒暇,會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要素之一。
今天,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並開始放緩後調整質量,而我們關注閒暇經濟,掀開硬幣另一面的時機也同時到來。
今年是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的第六年。“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2011-2012)”攜手國家統計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閒暇經濟研究中心,歷時4個多月,描繪2011年中國經濟脈絡走勢,探測未來發展的內驅力。
本次調查的一個新特色在於,增加了對國民閒暇時間和閒暇活動的調查,不但從消費、民眾注意力、經濟預期等方面反映了客觀民意,也從閒暇和生活方面反映了未來中國經濟轉型的微觀基礎所在。
70%的人每天休閒不到3小時
今年,我們首次對國民的休閒時間數量進行了調查。70%的受訪者,日均休閒時間少於3小時,從國際對比來看,這部分人處於奔波勞累、閒暇缺乏之中。還有8%的受訪者表示幾乎沒有休閒時間,忙碌不堪。
總體上看,中國人的休閒時間不太充分。這吻合了大多數百姓的直觀感受,也吻合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處於經濟騰飛階段的工業化國家,休閒時間基本上都偏少。如1960年代的日本和韓國,以及後來的亞洲四小龍。
從經驗數據看,休閒時間和經濟增長率大致呈反比脹率呈反比的菲利普斯曲線。但是,勞動經濟學的理論預測是,隨著經濟進一步增長,休閒時間和經濟增長有可能出現同比增長。休閒時間增加是一種福利體現。如果説國家需要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增長質量的話,個人的增長質量提高就表現為擁有更多的休閒時間和健康壽命。因此,休閒時間在這裡成為國家和個人在增長方式轉變上互通有無的橋梁。
北方城市比南方城市幸福?
休閒時間較少,意味著什麼?
社會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顯示,休閒時間充裕有助於提升幸福感,而休閒時間少,過於忙碌,會降低幸福感。
本次調查顯示,在我國現階段,幸福感主要由收入決定,同時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休閒時間、健康狀態、婚姻質量等)。這種幸福感的收入決定論迎合了目前中國經濟的工業化特點,但從休閒等其他影響因素的分析上,也可以看到未來中國人幸福感的需求走勢。
根據調查,休閒時間排名前十的省會城市(十大休閒之城)是:貴陽、海口、廣州、杭州、拉薩、成都、重慶、太原、福州和長沙。幸福感排名前十的省會城市(十大幸福之城)是:拉薩、太原、合肥、天津、長沙、呼和浩特、石家莊、濟南、銀川、重慶。
可以看出,休閒時間多進而幸福感也強的城市佔了四席:拉薩、重慶、太原、長沙。這四座城市,幸福感之所以躋身前十,除了由其市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決定外,市民擁有較為充分的閒暇也是理由之一。
另外六座休閒充裕的城市沒有進入幸福十強,主要的原因是收入水平和個體因素(健康狀況、情感質量等)拉了後腿。
在此,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十大休閒城市中南方城市佔了八席,這些城市環境優美、服務業繁榮,展現出很好的休閒經濟特點,未來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潛力大。二是,十大幸福城市中北方城市佔了七席,這些城市最近幾年GDP增速顯著,收入帶動幸福,實現了短期內的經濟發展和民生幸福互相促進。在一定時期內,北方城市市民的幸福感將緊密和收入提高挂鉤,但是,幸福感提升的幅度將越來越受休閒、健康、情感質量等因素的影響。
本次調查顯示,在感覺“很不幸福”的受訪者中,有19.31%的人沒有休閒時間,而在感覺比較幸福的受訪者中,這一比例為4.52%。同時,引領經濟增長的産業也需要向服務業調整,方能保證增長的平衡和質量。
年收入10萬元是休閒門檻
忙碌的城市總有一些共同點:外來人口多、快餐店多、交通便利、物流興旺、城強民富、跳槽現象頻繁、品牌消費流行、交通事故多、排隊多、人們的身體和精神狀況堪憂等等。而閒暇的城市卻各有各的姿態:一張八仙桌,一壺濃綠茶,樹陰下、門庭間,麻將、棋牌,是很多南方家庭居家旅行的必備單品,哪怕吃吃喝喝都是工作的狀態。慢節奏的生活,不等同於遊手好閒,當然也未必就是“有閒有錢”。
根據“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2011-2012)”數據顯示,休閒時間較少,也就是最為忙碌的地區集中在遼東半島、長三角和京津地區。這些地區也是當前經濟發展較快、收入水平較高的地區。
從這個分佈看,閒暇經濟研究中的“閒錢悖論”(有閒和有錢不能得兼、收入高的地區通常休閒時間少)表現得較為明顯。尤其,人均收入處於國內頂端的北、上、廣的休閒時間在所有343個受訪城鎮中的排名十分惹眼:北京的休閒時間排239位,上海排177位,成為中國最忙碌的城市之一,廣州的表現勉強及格,排第95位,成為在休閒和收入上較為均衡的城市之一。
休閒,是對工作的替代,是種比較昂貴的商品,需要用收入來購買。在收入水平沒有越過“休閒門檻”之前,在社保水平沒有達到“休閒安全線”之前,人們無法實現“有閒有錢”的和諧狀態。人們只能犧牲收入去換取休閒,或是靠減少休閒來獲得更高的收入。
本次調查證明,年收入10萬元大概是收入上的“休閒門檻”所在:年收入在2萬元以下的較低收入人群中,12.01%的人沒有休閒時間,休閒時間在1~2個小時之間的比例最大;而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較高收入人群中,只有5.87%的人沒有休閒時間,休閒時間在2~3個小時之間的比例最大,休閒時間在3小時以上的高達33.87% 。
本次調查中,70%的受訪者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也就是説,大部分國人依然處在“閒錢悖論”的掙扎之中,並無法保證同時擁有高收入和高閒暇。
如何擺脫這種掙扎,如何實現自由和快樂。閒暇經濟理論指出:第一,在工業化後期,經濟增長的收入分配調整和社保提升勢在必行,這是對閒暇的基本保障;第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生活方式的轉變來配套,積極健康的閒暇活動能高效地積累人力資本、營造優良的制度氛圍、提高國民的消費動力、激發原創的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此類生活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基礎和活水之源;第三,學會工作,更要學會休閒、學會生活。
“閒暇經濟”將成為文化發展的先導,成為“生活引領經濟、自由激發創新”的新經濟形式。這種新經濟的表率,就是遙遠而美麗的北歐地區。該地區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國家群,北歐五國的人均收入在最近20年穩居全球的前二十名,同時,北歐人的休閒時間和休閒活動也走在全球的最前列。這是一個典型的“有閒有錢”的社會。北歐人用更少的時間,獲得了更多的收入,玩得更多,掙得更多。
國人的休閒時間不夠充分,但更讓人遺憾的是在閒暇時間內的休閒安排。
調查顯示,國人最熱衷的休閒活動是“看電視”和“上網”,這兩項選擇並不受人口統計特徵的影響,表現出穩定性和全民性。同時,體育健身、學習培訓、社交娛樂的從事比例很小。被動而消極的休閒活動,佔據了國民大多時間,大眾休閒時代仍未到來。
看電視和上網這類活動,在閒暇經濟學研究裏,都算是相對被動型的休閒活動。而當一個社會休閒活動單一,且多是從事這種被動型的休閒活動,不利於提高從事者的效率,不利於激發創新思維時,我們通常認為,大家患上了“休閒病”。
如果説這幾十年,中國人激發出了無窮的工作熱情,學會了如何工作、如何掙錢的話,那麼現在,或許已經到了該學會如何玩,如何花錢的時候了。有一種説法是,不會玩的人,就不會學,這是閒暇經濟研究的一個真理性命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