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日本經濟長期停滯之謎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0日 10: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蘇安

  對於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原因和背景,長期以來比較一致的看法將其歸結為:1980年代後期的日元大幅升值是導火索,其後1990年代頻繁和大規模凱恩斯型財政刺激效率低下,2000年代開始結構改革後金融貨幣政策配合不力,消極對應通縮。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通縮基本成為日本經濟的代名詞,即便在日本國內對於通縮的一般性理解幾乎等同於經濟蕭條,或者説通縮便是日本經濟萎靡不振的原因。

  鋻於世俗經濟學理論粗暴的將通縮和通脹都歸結成單純的貨幣現象,於是所有的注意力都朝向了金融貨幣政策在刺激經濟上的寬鬆力度,因此日本央行也就順理成章地扮演起經濟低迷的首要戰犯這一不光彩的角色。

  但正如我們在本欄裏多次提到的那樣,日本經濟的萎縮或者低迷實際上並沒有世俗輿論所喧囂的那麼嚴重,所謂通縮在過去的20年裏實際能觀察到的次數很少,持續時間也很短,在過去20多年裏,日本的物價現象其實是經濟學上的Disinflation,而不是Deflation(通縮)。所以準確的説,日本經濟在全球地位的相對下降,是由於其沒能在全球性低通脹的潮流中受益,沒有像其他發達國家那樣實現適度的經濟成長。而且日本央行的大規模寬鬆政策遠比美聯儲甚至眼下的歐洲中央銀行要來得奢華和持久,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依舊把原因歸咎於子虛烏有的通縮顯然是誤區。

  如果我們從長期視點來看日本經濟的變化,會得到一個非常不同的構圖。象徵一國經濟規模的統計數據來看日本GDP規模被中國超越也還僅僅一年。如果我們看年均名義國民收入規模結論也大致相同:在泡沫經濟時期(1986-1990年),日本的年均名義國民收入大約為300萬億日元,而在所謂的“失去的十年”(1991-2000年)裏這個數字實際上膨脹到了370萬億日元,即便在所謂的通縮成為日本經濟代名詞的21世紀最初的10年裏(2001-2009年)其規模依舊有362萬億日元,約為28萬億人民幣,而中國2009年的名義GDP是34萬億左右。

  如果説外界對日本經濟的認識有偏差的話,那麼如何解釋日本國內對日本經濟低迷衰退的切膚之痛呢?他們習慣性地把通縮看作經濟不振的元兇,包含了一個非常單純的邏輯:通縮等同企業售價面臨長期的下降壓力,壓迫了企業的收益空間,這導致工資水平長期面臨下調壓力,結果消費者收入水平下降從而進一步迫使企業降低售價,同時削減成本,於是經濟運行進入通縮的惡性循環。這一理解簡單易懂,也符合一般國民的生活體驗:收入水平在下降。這正是一般輿論很輕鬆就和世俗經濟評論家合流共同申討通縮威脅的原因所在。

  同樣3個時期日本就業者名義收入的年均規模分別是:199萬億日元,266萬億日元,261萬億日元。所謂失去的10年基本屬於誇張過度,事實是進入21世紀後,日本就業者的收入水平才出現下降,年均減少7萬億日元。但同時我們需要注意這個減少和日本勞動人口開始下降的時期也是重合的。而上面我們提到的年均名義國民收入規模在進入21世紀最初的10年裏減少的規模為8萬億日元,這兩個數字是如此的接近,一般而言人們完全可以將其理解為就業者的收入水平成為了通縮經濟最大的象徵性指標,而這一指標又被輕易的和失業率上升聯絡起來。但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失業率比其他發達國家要低很多,依舊保持在5%以下。而且日本失業率的上升是長期的傾向性變化,從2%以下到泡沫經濟時期的3%以上再到21世紀的4%-5%,所以單純認為經濟不好的元兇是通縮,是央行寬鬆力度不夠大的論斷在這一點上立足也非常虛弱。

  我們再看同時期的日本企業名義收入水平,分別為67萬億日元,72萬億日元,88萬億日元。也就是説在人們感慨自身收入水平下降,甚至日本經濟和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沒落的同時,日本企業依舊在長期的日元升值趨勢中保持了增長的趨勢。這個事實也説明宏觀和微觀兩面日本經濟停滯的現象都無法用通縮解釋。日本的勞動人口目前大約佔人口的一半,有6000萬人多點,也就是説進入21世紀人均收入年均下降11萬日元左右。同期日本企業收入年均增長16萬億日元,多了一倍多,這説明至少在分配方面存在嚴重的偏差。而當前的日本政府居然還在商討通過提高消費稅率來應對日益增加的財政壓力,不得不説是本末倒置。

  如果非要將日本的物價現象歸結為通縮,那麼最簡單易懂的辦法莫過於催升通脹,這也是日本朝野目前為什麼會出現通脹目標論甚囂塵上現象最直接的原因。但實際上從各種長期觀察來看,通脹通縮從來都是經濟供需局部或全面失衡現象而不是原因,也不可能是原因。無論是中國歷史上的白鹿幣,還是近代的惡性通脹,起點都不可能是貨幣發行,而是引發貨幣發行增長的政府需求(局部性通脹問題往往發生在某種物資在供求關繫上的瓶頸或者價值鏈上的結構不合理),問題只是這種需求是通過什麼渠道去滿足和實現的。而日本的麻煩在於根本沒有這種需求,甚至連貨幣需求都非常疲軟,按照目前的體制,日本央行連貨幣發行量都沒法自主控制,更別説通脹目標。它可以做的就是不斷購買國債,而這裡面的含義實際上遠比理解通縮要來得容易。但如果我們把通縮作為起因,那麼日本經濟20多年來的表現背後依舊有太多不可解的謎。

熱詞:

  • 通縮
  • 日本經濟
  • 蘇安
  • 日本央行
  • 經濟成長
  • 日本朝野
  • 日本企業
  • 經濟運行
  • 長期停滯
  • 日本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