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中信建投:台灣制度改革的經濟基本面分析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6日 18: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和訊股票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研究的邏輯

  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面臨的制度層面改革的壓力越來越大,在頂層設計層面改革的急迫性日益明顯。在經濟增長放緩、社會不公惡化和利益集團分立的情況下,國內制度改革的步伐理應加快和深化。制度改革將釋放出明顯的制度紅利,我們也需要從制度改革的方向、舉措、進程等多視角進行跟蹤和分析。第二代制度改革將又是一次歷史性的改革,決定了中國經濟未來的方向。不知道未來的路徑會如何,我們以我國台灣省的制度改革作為一個歷史鏡像,看看台灣的制度改革及其制度紅利對於資本市場有何影響,帶來了何種投資機會。

  台灣制度改革的時間窗口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期是台灣經濟結構轉型的時間窗口,也是其制度改革及其紅利釋放的重要階段。相當於經濟結構轉型而言,台灣制度改革的階段相對更長,7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中後期都是台灣地區的制度改革和制度紅利釋放階段。

  台灣制度改革期間的經濟特徵:中樞下移,波動加大

  台灣在經濟轉型和制度改革期間,經濟整體表現良好,但遭遇了外部性的嚴重通脹,主要是由於第二次石油危機的衝擊而導致的。在轉型期間,經濟增長中樞下移。70 年代末期-80 年代初期是台灣工業化進程的轉型階段,大致持續了4 年多的時間。而在制度改革深化期間,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相對較大,呈現大起大落的經濟增長格局。整個80 年代台灣經濟受結構轉型和制度變革的影響出現明顯的動蕩格局。

  轉型中的結構特徵

  從三次産業看,制度改革和經濟轉型對第二産業影響更大,而第三産業在經濟變動環境中發展更為穩定。在1987 年經濟轉型開始實質性推進之後,第三産業更快成長,反映了台灣進入工業成熟階段,服務業成為經濟的支柱産業。從投資、消費和出口看,私人部門消費從80 年代的底部開始緩慢上升,在上世紀80 年代末期,私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甚至超過了出口。在80 年代中後期台灣的消費、投資和出口的關係進一步優化,經濟的內部平衡取得積極的進展。

  從主導産業看,台灣從70 年代末期的重化工業逐步轉型到新興的製造業。從鋼鐵、機電、化工、塑料橡膠、水泥、運輸機械、有色金屬等升級為電子、電器、計算機、信息設備、電力設備、精密儀器等,到80 年代末期金融地産爆炸式增長,也引發了大泡沫。

熱詞:

  • 制度改革
  • 經濟整體
  • 建投
  • 經濟轉型
  • 經濟基本面
  • 經濟特徵
  • 經濟變動
  • 台灣經濟
  • 制度變革
  • 中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