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昨日,國債期貨啟動倣真交易“滿月”,在業內專家看來,國債期貨倣真交易在一個月時間裏從“磨合”到“較為吻合”,顯示出國債期貨交易運行的條件已較為成熟。
2月13日,作為內地市場第二個被提上議事日程的金融期貨品種,國債期貨正式啟動倣真交易。截至3月12日收盤,國債期貨倣真合約累計成交超過90萬手,成交金額累計約9000億元。
與交易的活躍相比,國債期貨倣真交易合約的運行“質量”更為搶眼。“從成交持倉比來看,參與的市場投資者較為理性。從風險控制來看,首個交割的合約交割量282手,如果乘以每手100萬元的面額,交割量不到3億元。而目前現貨市場可交割券約為34種,規模超過8000億元,這一交割的比例還是很合理的。”東證期貨研究所分析師章國煜表示。
業內專家認為,經過一個月的磨合,國債期貨倣真交易的合約設計、風險控制以及投資者理性程度等與已上市期貨品種相差無幾。“國債期貨倣真交易這一良好的表現,使得市場參與各方對呼之欲出的國債期貨交易充滿期待。”一位期貨公司專家説。
在“十二五”規劃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繪就的藍圖中,債券市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伴隨國債期貨漸行漸近,內地債市正迎來更為穩健發展的“兩輪驅動”時代。
在專家看來,未來債券市場的這一變化將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意義深遠。“商業銀行真正的‘黃金客戶’應該是中小企業,大企業、大項目‘天生’是資本市場的客戶,應更多依靠股權和債權融資。”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表示,如果能將大企業的資金需求“順”到資本市場,就能夠騰出有限的信貸資源為中小企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