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民工荒”助力中國轉型
文/馬光遠
“民工荒”在春節過後如期來臨。
自2003年開始,每年都有“民工荒”,但現在的“民工荒”的具體情況以及原因和以往已經大為不同,“民工荒”也由以前專屬沿海發達地區的“專利”,成為包括西部地區在內的全國性的現象。
那麼這年復一年的“民工荒”,對於中國經濟,究竟意味著什麼?
此“荒”非彼“荒”
近年來,“民工荒”的原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一,從農民工總的供應趨勢看,儘管總量依舊龐大,但農村提供給城市的勞動力增速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明顯趨緩。其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企業的數量在增加,農民工的選擇越來越多,選擇的自由可以説是勞資雙方力量發生明顯變化的主要原因。其三,中國新一代的農民工無論是在年齡、知識結構,還是價值觀等方面已經完全不同於第一代農民工。從年齡而論,農民工的大部分以80後和90後為主,這個群體的特點是文化層次比較高,在生活觀念和權利觀念上顯然不同於他們的父輩,他們有更多的權利意識和創業的選擇。其四,隨著東部産業轉移至西部,西部也出現了勞動力的短缺,西部低廉的生活成本,以及離家比較近等便利,使得西部的農民工不再選擇去生活成本高昂的東部。
由此,在農民工的結構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的情況下,時下的“民工荒”絕非權利缺失情況下無意識的抗爭,更非一個短期的博弈,而將是長期性和制度性的經濟事件。隨著農民工的成長,勞資雙方的力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前幾年沿海一帶地方上開“兩會”,一些企業代表經常提案要求取消最低工資,要求取消《勞動合同法》對企業的束縛,但這兩年,這樣的聲音基本已經絕跡。農民工工資的上漲已經不需要政府的督促,而是成為企業主動的選擇。於是,這種“民工荒”事實上悄然成為倒逼中國發展模式轉型最有希望,也最重要的自發性力量。
或為巨變起點
無論是經濟結構的調整,還是發展模式的轉型,本質上都是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是財富的重新分配。在時下利益博弈日趨尖銳的情況下,政府的強制性政策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成效不會太大,而只有這種自發的,結構性的變遷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利益格局的重整。
隨著農民工日益成為一種重要的“資源”,各地加入搶奪農民工的行列。和當年小崗村的變革一樣,“民工荒”既是農民救自身之舉,更是通過他們的“私力救濟”行為,推動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革的重要動力。在“農民工”富餘的情況下,東部的産業轉型是沒有動力的,他們可以依靠資源耗竭、廉價勞動力的懶惰發展模式獲得利潤,既沒有産業升級的動力,也沒有産業升級的必要。但是現今面臨“民工荒”的壓力,這種轉型和産業升級正在悄然加速。
特別重要的是,農民工自身的升級換代除了可以推動中國經濟轉型之外,還可能成為推動中國社會走向民主和文明的重要力量。新一代的農民工有自覺維護自己權益的明確行動,有價值觀,有創業的渴望,同時更有融入城市的平等的觀念。1978年,小崗村的農民撕開制度的鐵幕,開啟了中國改革的第一槍,安徽的18個農民推動了中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30多年後,進入城市的農民工“用腳投票”倒逼中國經濟和社會轉型,開啟中國文明之路,再一次承擔起歷史的使命,我樂觀其成。在10年之內,我們都會看到,現在的“民工荒”帶給中國社會的將是一場巨變。管理
本文作者係獨立經濟學家、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