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CNTV名家專欄 >

夏斌:中國究竟需要多少金融中心?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2日 11: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企業家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資料圖)

  【中國企業家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中國提出要建立國際、國內、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28個。如果説之前眾多城市的“金融中心戰略”只是一個停留在紙面上的構想,那麼,隨著“京滬交鋒”、 “成渝暗戰”,以及“東北爭霸”格局的凸顯,中國“金融版圖”已經不可遏止地進入了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

  中國需不需要這麼多金融中心?美國那麼大的金融市場,我們知道的也只不過是華爾街、芝加哥這樣的金融中心。中國各地爭建金融中心現象,背後的邏輯到底是什麼?我們怎麼樣去看待這樣一個事情?我在《十問中國金融未來》這本書裏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

  第一,就我本人來説,也經常被邀請到某些地方,去研究那裏的金融中心問題。比如説,西南的重慶和成都,西北的蘭州和西安,都要成為區域性金融中心。而除上海外,北京、深圳、廣州在金融中心問題上的表述,好像都有點大同小異。我想地方上的領導,不管是在經濟專業圈的,還是在金融圈的都知道,金融中心的發展是成熟經濟的一個標誌。中國要發展市場經濟,就要發展金融中心,它的發展對經濟的增長、對GDP的帶動、對産業的調整、對就業的推動,都是有好處的。所以我認為,地方政府這個心態、本意都是好的,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個問題,放在十幾年前、二十幾年前大家提都不會提。這説明大家已經充分認識到“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

  第二,我的老領導,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戴相龍同志在當天津市市長的時候,國務院下了一個關於“天津濱海開發區綜合試點改革”的方案,讓金融“先行先試”。當時戴市長叫我去參加研討會併發言。我在研討會上説,儘管下了“先行先試”的文件,但是在我們進入21世紀之後,天津的“先行先試”,實際上不可能再像上個世紀80年代的深圳和90年代的上海那樣搞金融創新、金融改革以及推廣各種各樣新的金融工具了。為什麼呢?因為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整個中國金融市場體系,金融市場的制度框架、機構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在這些框架中,整個市場的運行機制是統一的,全國的金融市場是統一的。也就是説,上海有的金融品種,或者蘭州有的金融品種,全國各地的投資者都可以參與。

  從這個意義上説,天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再搞“先行先試”就很難了,因為不像過去的時候,市場是不統一的,信息是不靈通的。我講這個事例想説明什麼問題呢?現在全國各地都要搞金融中心,這個積極性、出發點我們大家都能理解,也都能接受,但是我們一定要看到這個大環境的變化。國家已經確立了金融戰略,到2020年要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這個戰略確定了,所以很多金融資源,包括後來的金融期貨交易所、黃金交易所、全國銀聯等等都設在了上海,連中國人民銀行的第二總部都設在上海了。

  我在《中國金融戰略:2020》這本書裏説,不要想當然地認為金融一定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如果金融發展適應于經濟發展的話,就能夠促進經濟發展;但是,如果金融發展不適應于經濟發展,不論是超越還是滯後,它都可能對經濟發展造成一些阻礙。比如金融中心的發展,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它會自然形成一定的金融中心,那麼這類金融中心就會對經濟發展起到一個很好的服務作用。但是在經濟發展還沒到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到處都建金融中心反而會有問題。也就是説,拔苗助長是不行的。

  “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一個區域,上海又因為有傳統的金融資源,再加上金融市場和交易本身有個“積聚效應”,所以選擇上海發展國際金融中心是合適的。但我同時想告訴大家,也是我在深交所當老總的時候就曾説過的,從純技術上講,在無紙化交易下,即使在青海的沙漠裏也不是不能搞交易所,因為我們交易所的撮合成交都是通過衛星來實現的,它是個無形的市場。關鍵還是交易的品種、交易的工具、交易的制度。比方説,還是用上海來舉例子,我們説把上海辦成國際性金融中心,這是我們的長遠目標,但現在還辦不成,為什麼?因為它制度不夠。什麼制度?人民幣還不能自由兌換,交易的品種還局限于中國境內的一些人民幣資産,外匯還不能隨便兌換成人民幣來做交易,所以説只要這個制度沒突破,你想辦國際性金融中心也辦不成。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我的一個朋友説他當年去美國的哈特福德市應聘。那個地方是全美甚至歐洲的保險業巨頭的總部,我朋友到了之後發現儘管總部在那裏,樓在那裏,但是那地方像個“死城”一樣,就是它沒有交易在那裏,所以沒有人會説哈特福德市是個金融中心。後來他跟我説,你看義烏那個地方,從一個小村子成為一個那麼活躍的市場,甚至開始有金融大樓在那裏蓋起來了。它是先有市場交易,再有金融發展,而不是一個地方建一條街的高樓大廈,這個樓叫“財富中心”,那個大廈叫“金融大廈”,就是一個金融中心了。

  其實,如果金融中心逐步發展以後,高端人群過來了,高附加值産生了,導致地價和各種商務成本上升,那麼一般的製造業因為在這兒商務成本太高,就會逐步往外走。也就是説,金融中心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它會把一些實業往周邊趕。這可以説是“擠出效應”吧。因為金融的發展本身是要佔有一定的資源進行運轉的。如果金融真正為經濟服務的話,這個成本是有效的,是合適的。但是你如果僅僅是為了發展金融而發展金融,就會是一個浪費,而且會把實體經濟往外擠。

  就比如説前兩年資本市場、地産市場很火爆的時候,我們看到很多企業老闆會賣掉自己的工廠去做股票投資,或者是地産投資,現在都忙著搞私募股權投資。作為一個企業家來説,他正經的製造業不做,實體經濟不做,而是哪個地方賺錢往哪兒走,這個企業肯定做不好,做不大,也不可能成為世界多少強之類的企業。客觀地講,是否存在金融過度,還得從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總體關係來看。比如説,像美國次貸危機是個最簡單的例子。你説這個衍生品種或者那個衍生品種,其實就某個品種來説都是對的,但是它發展過度就不對了。連按揭貸款的首付也不要了,沒有信譽的都可以搞貸款來買房子,無限地擴大杠桿,那是完全過度了。

  最後,當一個國家不得不借助金融來發展的時候,事實上,它的整個經濟實力就在走下坡路了。英、美兩國在這次危機中受到的教訓比較深,而德國相對不錯。德國的經濟實力比英國大多了,當然比美國弱,目前世界排名第四,但德國的製造業長期以來創新能力強,工人的技術水平高,技術培訓強。與此同時,它的製造業佔GDP的比例是24%,比美國高很多。為什麼德國在這次危機中情況比較好,危機後的復蘇也比較快,經濟表現好呢?這和它的整個國民經濟結構有相當大的關係。

熱詞:

  • 夏斌
  • 中國
  • 金融中心
  • 金融發展
  • 私募股權投資
  • 金融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