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稱,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要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的全民共享機制。這一提法立刻引起了代表委員的廣泛關注。問題是,這機制該怎麼建立呢?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步步高連鎖超市公司董事長王填的主意是“分”。他建議將兩年國企利潤向全民分紅,發放4萬億元消費券。若以13億人口計算,平均每人約得3000元。他還樂觀地預計,“‘新4萬億’計劃一旦得到實施,其對消費的拉動顯而易見。”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則主張“繳”。他認為,“不管國有企業盈利多少,比如可以把國企盈利的15%,無條件的上繳給財政,成為財政預算,成為國民公共服務資金來源。”黃奇帆已經要求重慶的國企3年後掏出30%的利潤給財政。
然而,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教授李慶雲看來,不管是“分”也好“繳”也好,都不宜簡單了事。“首先,我們得摸清楚家底兒到底有多少,進而才到怎麼處理的階段。”
現在誰也搞不清楚“公共資源”到底有多少。王填盯著的國有資産僅是一部分。李慶雲認為,“公共資源”還包括土地、礦産以及科技、教育、醫療等。“我們有時候太在意流量了,比如財政收入、央企利潤等,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存量,政府名下的資産都和老百姓利益密切相關,這才是‘冰山’”。
事實上,人們不是沒有發現這“冰山”。生活中,很多激烈矛盾都由此而起。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張近東説,人們對央企種種的批評,對礦老闆的側目,對土地財政的反感,都跟這“冰山”被舔食有關。土地是國家的,通過某種程序,其主要收益就變成地方政府的了;礦産是國家的,通過某種程序,其主要收益就變成一部分人甚至一家人的了;央企也類似如此。名義上是人人的,但卻非人人享有。大家感覺不到那層“所有”關係。
“溫家寶總理提出建立公共資源出讓收益的全民共享機制,符合了當前老百姓的需求,有助於全社會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自然大受歡迎。”張近東説。
張近東支的招兒是,公共資源的出讓收益可以拿出一定的比例納入社保體系,同時也可以定向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彌補當前社會保障體系的短板,切實改善和保障民生。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也有類似想法。許善達認為,可以考慮將國有經營資本賺錢後的稅後利潤作為社保基金的一個來源。“必須要有一部分用於全民分享成果,分享成果的最好方式就是來補充社保基金”。(記者 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