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商業銀行融資衝動與日俱增的同時,其年利潤增長幅度也在不斷加大,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對投資者及公眾的回饋佔比越來越少。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央行貨幣管理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在昨日參加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小組討論會後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如果銀行持續“光入不出”,不但與中國經濟的整體改革方向背道而馳,而且也會使得本身成為“恐龍”。他同時建議,銀行業可以重啟資産證券化。
所謂資産證券化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預期能産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産,通過重新組合轉變為可在資本市場上轉讓和流動的證券,進而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融資行為。
“如果商業銀行不搞資産證券化,而是不斷地著重于增加加權資産和資本補充機制,那就是只入不出,不但自己要成為恐龍,股市也得改名叫銀行股市了。”李稻葵指出,儘管現在商業銀行表面上看利潤很高,但問題卻同樣較大,一方面通過不斷吸納股民儲蓄與放貸收取的利息差,每年的利潤增長超過20%,極大地積壓了實體經濟的盈利空間;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社會的融資體系主要還是以間接融資即銀行貸款為主,這就決定了商業銀行在經濟中處於重要的地位,貸款在經濟生産總值中的貢獻率很高。
“在這樣的模式下,只要經濟增速不降,商業銀行必然會通過持續放貸滿足經濟增長,資本金也必然會持續不足,而在我國對資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規則下,商業銀行需要補充核心資本,現在的模式就是去股市圈錢。”李稻葵坦言,正因為如此,這幾年多家上市銀行通過資本市場再融資,融資規模巨大。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上市銀行已完成和待完成的融資規模已達4690.59億元。同時,商業銀行次級債發行迎來高潮,2011年以來全國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達到3300億元。
實際上按照銀監會發佈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銀行若要改善資本充足狀況有兩種途徑,除了通過增加資本來提高資本充足率,如發行股票、可轉換債券等以外,還可以通過降低風險資産的規模,如出售一部分貸款,或將高風險權重的資産轉換成低風險權重的資産,資産證券化恰恰屬於後者。
為此,李稻葵建議重啟銀行資産證券化,使得銀行從貸款人變為管理人,這樣可為資本市場留有一部分空間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同時,倘若風險加權資産不移到表外,還是保留在表內的話,就可以通過結構性産品把資産的風險權重降下來。
在談及可能存在的風險,李稻葵認為,很多人認為資産證券化是金融危機的根源,這是錯誤的,資産證券化是現代金融發展的必由之路。關鍵在於如何監管。“在資産證券化之前,監管層可以嚴格控制銀行的規模,在推進資産證券化後,可以讓投資者進行監督。”李稻葵建議,除了銀行本身的規模外,在資産證券化試行的初期,可以拿出一小部分資産試點,比例約為20%-50%之間。
事實上,出於自身資本充足率以及流動性的需求,商業銀行近期通過股市融資的呼聲再起。此前已經有媒體報道稱,有關部門近期已就重啟資産證券化的相關問題徵求意見,新的試點工作悄然展開。